[实用新型]一种悬挂式单轨与公路高架桥组合式立体交通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712757.7 | 申请日: | 2020-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517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发明(设计)人: | 胡步毛;李黎;潘妍;徐文龙;周津斌;姜雨楠;李伟东;徐海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E01C1/04;E01D1/00;E01B25/08 |
代理公司: | 天津睿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25 | 代理人: | 孟福成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挂 单轨 公路 高架桥 组合式 立体 交通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悬挂式单轨与公路高架桥组合式立体交通系统,包括地面道路以及若干个设置于其中的第一混凝土桥墩,每个第一混凝土桥墩顶部设置混凝土盖梁,混凝土盖梁的中央带设有多个第二桥墩,第二桥墩两侧的混凝土盖梁上分别设置公路高架梁,每个第二桥墩顶部设置有车站平台,所述车站平台上设有钢立柱,钢立柱顶部设有悬挂臂,悬挂臂的两端分别设置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所述地面道路设有连接公路高架梁的天桥,公路高架梁设有连接车站平台的楼扶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组合式立体交通系统,将悬挂式单轨与高架桥公路进行立体布置,减少了城市占地,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克服了现有立体交通系统中存在的实用性差,乘客搭乘率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空中地铁形式的悬挂式单轨与公路高架桥组合式立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单一的常规市政交通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人们出行的需求,发展城市立体交通已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现有的市政交通系统中,高架桥梁一般仅作为常规交通车辆的载体,高架桥梁上空及桥面以下的部分空间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城市的空间资源。
为了实现城市高架桥梁上方或下方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以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现有的常规改进方案主要有以下两种:(1)利用高架桥桥面以下及地面以上的部分空间,在高架桥的混凝土盖梁下方引入空中列车系统,以减少地面交通量;(2)在高架桥的上方设置多个桥墩,在桥墩上设置跨座式单轨交通装置,提高线路交通量。以上两种形式的交通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但是,由于人们出发地及目的地不同,这种只有始发站、终点站,中间不停靠,且无法换乘的空中轨道交通系统,实际应用过程中,只能被少部分人选择搭乘。因此,这种工程造价高、建设周期长的立式交通系统在投入运营时,并不能起到真正地起到增加空中交通量,以缓解地面压力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立体交通系统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满足多数人出行需求的悬挂式单轨与公路高架桥组合式立体交通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悬挂式单轨与公路高架桥组合式立体交通系统,包括地面道路以及若干个设置于地面道路中央带的第一混凝土桥墩,每个第一混凝土桥墩顶部设置纵向延伸的混凝土盖梁,所述混凝土盖梁的中央带设有多个第二桥墩,所述第二桥墩两侧的混凝土盖梁上分别设置用于车辆行驶的公路高架梁,每个所述第二桥墩顶部设置有车站平台,所述车站平台上设有钢立柱,所述钢立柱顶部设有悬挂臂,所述悬挂臂的两端分别设置左侧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及右侧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所述地面道路设有连接公路高架梁的天桥,所述公路高架梁设有连接车站平台的楼扶梯。
作为优选,所述车站平台分别设置左侧候车区与右侧候车区,所述左侧候车区通过第一楼扶梯与公路高架梁相连接,所述右侧候车区通过第二楼扶梯与公路高架梁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地面道路与公路高架梁的天桥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地面道路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与右侧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由与悬挂臂相连接的轨道梁以及设置于轨道梁下方的悬挂式单轨电车构成,所述车站平台的候车区与悬挂式单轨电车之间的间距小于5cm。
进一步地,所述车站平台的高度与悬挂式单轨电车的出口底面高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桥墩为混凝土桥墩或钢结构桥墩,所述车站平台由混凝土材料或钢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桥墩为混凝土桥墩,所述车站平台由混凝土材料制成,所述车站平台上设有混凝土垫块,所述钢立柱通过柱脚螺栓与混凝土垫块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悬挂臂与钢立柱的截面呈T型或Y型。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127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