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型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438569.X | 申请日: | 2020-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6269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 发明(设计)人: | 田雨洁;王中昊;徐锦;黄新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2D63/02 | 分类号: | B62D63/02;B62D63/04;E21F17/00;H04L29/08;G01D21/02;G01S19/14;G05D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赵芳蕾 |
| 地址: | 40224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 城市 轨道交通 隧道 智能 巡检 机器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型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包括壳体及用于支撑壳体的底盘,所述底盘上安装有行走轮、用于驱动行走轮的驱动电机及用于为用电部件提供电力的电源,还包括智能监测系统;所述智能监测系统包括上位机、控制器、无线通信器、图像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及GPS传感器。本实用新型有效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分析,及时诊断出故障,避免了传统巡检诊断失误的现象,巡检机器人实现远程巡检,巡检后的数据能实时传送到监控中心,完全实现无人化作业模式,大大节省了地铁运维工作中的人力物力成本,紧扣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的刚性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巡检机器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型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已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大量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相继进入养护期,线路安全和监测面临压力逐渐增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展车轨耦合动力学、大型工程结构健康检测、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无损检测探伤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城市轨道交通状态监测已经势在必行。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机器人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成长,机器人的运用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智能巡检机器人伴随着AI技术的愈发成熟,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将会引领地铁交通进入更加智能化、无人化的时代。在地铁行业中,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检测和监测技术不成熟,如何保证地铁系统的安全运行的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以“人+轨道车”的集合模式为主,存在劳动强度大、人身安全隐患、工作效率低、检测质量分散、占用线路时间长等不足,而轨道车也存在成本高昂且作业方式受限等难点,特别是必须预留“天窗期”,导致地铁隧道内各类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发展巡检效率高、人工成本低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以提升巡检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型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包括壳体及用于支撑壳体的底盘,所述底盘上安装有行走轮、用于驱动行走轮的驱动电机及用于为用电部件提供电力的电源,还包括智能监测系统;所述智能监测系统包括上位机、控制器、无线通信器、图像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及GPS传感器;
所述控制器设于壳体中并通过无线通信器与上位机相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入端与控制器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图像传感器安装在壳体上并用于实时采集行走轮所行走轨道的图像信息,所述图像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并将图像信息发送至控制器;
所述距离传感器安装在壳体上并用于实时检测行走轮前方的障碍物距离信息,所述距离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并将障碍物距离信息发送至控制器;
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壳体上并用于实时检测行走轮所行走轨道的温湿度信息,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并将温湿度信息发送至控制器;
所述烟雾传感器安装在壳体上并用于实时检测机器人位置的烟雾浓度信息,所述烟雾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并将烟雾浓度信发送至控制器;
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壳体中用于实时检测机器人的加速度信息,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并将加速度信息发送至控制器;
所述GPS传感器安装在壳体中用于实时检测机器人的位置信息,所述GPS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并将位置信息发送至控制器。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的外轮廓呈弧形,且所述壳体与底盘之间通过卡扣以可拆卸方式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385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体式VR眼镜
- 下一篇:一种云计算服务器阵列机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