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湿物料赶料机、粉体连续增湿成型设备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292079.3 | 申请日: | 202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4610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田志鸿;何金龙;李学锋;张翊;刘亚林;甄栋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F13/10 | 分类号: | B01F13/10;B01F15/02;B01F15/00;B01J21/04;B01J32/00;B01J35/10;B01J37/00;B01J37/04;B28B3/22;B28B11/16;B28B13/02;B28B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物料 赶料机 连续 成型 设备 系统 | ||
一种湿物料赶料机、粉体连续增湿成型设备及系统,所述湿物料赶料机包括赶料室、赶料室中央的下部转轴、与下部转轴相连的赶料刮板和侧壁刮料机构,所述赶料刮板外边缘与所述赶料室内壁配合;所述侧壁刮料机构由设置于赶料刮板上的滑道、置于滑道上的滑块、与滑块固定连接的内侧磁铁块和除垢板、赶料室外壁的螺旋滑道和位于所述外壁螺旋滑道上的外侧磁铁块组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粉体连续增湿成型设备适用于液固混合后粘性物料的成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混合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粘性湿物料排料及混合设备。
背景技术
催化剂是现代化工的核心技术,氧化铝是一种具有特殊的孔道结构和酸性的粉体材料,被广泛加工成炼油、化工、环保、汽车尾气处理等行业中的催化剂载体。
氧化铝粉体在制备成催化剂载体过程中需要将粉体增湿、酸化成均匀湿润的粉体,以增加催化剂载体成型效果,有时将其增湿、酸化成糊状,以增加其粘结性能。
为了完成氧化铝粉体的增湿、酸化过程,一般将粉体与液体同时加入碾压机内经过一定时间的碾滚碾压,再经过后续的捏合机30~90min的捏合,捏合后的湿物料送入挤条成型机中经挤条成型为催化剂载体,实现由原料混合、增湿、成型过程,整个过程耗时长,生产效率低,影响催化剂载体内微孔结构。
CN1331604A公开了一种加氢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将无定形硅铝、改性的β分子筛、大孔氧化铝放入碾压机中,混碾30分钟,然后加入粘合剂,碾压30分钟,之后加入水,继续碾压至可挤糊膏,挤条,再后续的焙烧得一种加氢催化剂载体,此技术增湿时间较长。
CN102463142A公开了一种加氢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用无定形硅铝、β分子筛和氧化铝依次放入到混捏机中,混捏5~30分钟,然后将混合料投入到碾压机中,碾压20~60分钟,添加一定量的稀硝酸溶液继续碾压形成可挤糊膏状,然后挤条成型,催化剂载体形状可以是柱状、三叶草、四叶草和其它异性条等,经后续焙烧处理,得到一种加氢催化剂的载体。
CN105983445A公开了一种加氢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将含硅的薄水铝石干胶粉(干基),加入田菁粉,混合均匀后与醋酸溶液在混捏机内混捏35分钟,再加入磷酸二氢铵溶液,混捏25分钟,将捏混合的物料挤条、焙烧得一种加氢催化剂载体。
由此可见,为了制备含氧化铝催化剂载体,均需要完成氧化铝粉体及其他粉体与酸液体混合、增湿等过程。在目前的加氢催化剂载体制备过程中,一般采用碾滚机或者碾滚机与捏合机、挤条成型机共同完成氧化铝粉体増湿、酸化、成型过程,一般耗时60~90min。当碾滚机工作一定的时间后,部分増湿后氧化铝粉体粘附碾滚机内壁,此时需要人工及时清除掉,否则此部分粘壁粉体将会出现过酸化现象,待其自动脱落夹杂在正常滚碾的酸化粉体,一起被制备成催化剂载体,从而影响载体的内部孔结构、酸性及催化剂的性能。
因此,在制备氧化铝催化剂载体过程中,如何快速地实现氧化铝粉体及其他粉体与酸液体均匀混合、增湿、成型过程,确保各部分粉体相同酸化时间,是制备成催化剂载体后保持原氧化铝的孔道结构及酸性的重要前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粘性湿物料赶料排料设备。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粉体连续增湿成型设备及系统,用于氧化铝粉体与酸液体均匀混合、增湿挤条成型过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湿物料赶料机包括赶料室、赶料室中央的下部转轴、与下部转轴相连的赶料刮板和侧壁刮料机构,所述赶料刮板外边缘与所述赶料室内壁配合;所述侧壁刮料机构由设置于赶料刮板上的滑道、置于滑道上的滑块、与滑块固定连接的内侧磁铁块和除垢板、赶料室外壁的螺旋滑道和位于所述螺旋滑道上的外侧磁铁块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2920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省力钳
- 下一篇:一种太阳能变光照明电焊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