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及玻璃托盘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178343.0 | 申请日: | 2020-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064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 发明(设计)人: | 尹永汉;张德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广振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F15/689 | 分类号: | E05F15/689;E05F15/686;E05D15/16;E05D15/18;B60J1/2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艾普利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97 | 代理人: | 陆明耀 |
| 地址: | 21533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用减振吸能 一体 玻璃 托盘 | ||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及玻璃托盘,包括弹性本体,本体包括第一减振体、第一减振体、第一减振体;第一减振体具有法向宽度且垂直向上的第一缓冲头;第二减振体具有法向宽度且垂直向下的第二缓冲头,第二减振体与第一减振体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反;一级吸能块对称设置于本体的横直部两侧,其具有凸起的第一楔形体,第一楔形体与第一减振体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同;二级吸能块设置在第一减振体的两侧,其具有凸起的第二楔形体,第二楔形体与第二减振体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具有弹性的第一减振体和第二减振体,有效缓解升降过程中对玻璃的振动;一级吸能块和二级吸能块可及时吸收玻璃的振动能量,放置玻璃震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窗升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及玻璃升降器。
背景技术
玻璃升降器是汽车门窗玻璃的升降装置,主要分电动玻璃升降器与手动玻璃升降器两大类。
现在许多轿车门窗玻璃的升降(关闭和开启)已经抛弃了摇把式的手动升降方式,一般都改用按钮式的电动升降方式,即使用电动玻璃升降器。轿车用的电动玻璃升降器多是由驱动电机、减速器、拉绳、导轨、玻璃安装托盘的本体等组成,使得本体沿所述导轨上下移动。本体在下降时若其底端没有缓冲块将其与导轨的翻边进行缓冲,则本体和/或导轨会因硬接触导致损坏,影响玻璃升降器的使用寿命。
在现有技术中,缓冲块插接于本体的底面,但由于其没有防脱落结构,故在本体升降过程中,缓冲块会在重力作用或者本体移动过程中的晃动中与本体脱落;此外,传统缓冲块由于其底部整体设计为一向外突出的圆弧状,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形成疲劳进而产生变形,缩短缓冲块的使用时间。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玻璃升降托盘及玻璃升降器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及玻璃升降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包括一体式的T形状的弹性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上中下三段结构,以及减振部和吸能部;
所述减振部包括设置在中段的第一减振体,所述第一减振体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垂直向上的第一缓冲头;
所述减振部还包括设置在下段的第二减振体,所述第二减振体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垂直向下的第二缓冲头,所述第二减振体从所述本体的法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减振体从所述本体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反;
所述吸能部包括设置在上段的一级吸能块,所述一级吸能块对称设置于所述本体的“T”字形横直部的两侧,所述一级吸能块包括具有凸起的第一楔形体,所述第一楔形体的凸起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减振体从所述本体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同;
所述吸能部还包括设置在中段的二级吸能块,所述二级吸能块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减振体的两侧,所述二级吸能块具有凸起的第二楔形体,所述第二楔形体的凸起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减振体从所述本体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头的形状包括中部平滑向上的突起和位于所述突起两侧的延展臂。
优选的,所述第一减振体还包括一个从所述本体法向延伸出来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法向延伸距离等于所述第一缓冲头的法向延伸距离且两者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延展臂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头的下方设置有一体化的枢轴体,所述枢轴体为从所述第一缓冲头的端面法向延伸出的半圆柱。
优选的,所述枢轴体分别向其两侧延伸有一连接臂,所述二级吸能块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臂的远端。
优选的,所述连接臂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一侧与所述本体一体化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广振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广振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783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