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精度定位的海上火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153543.0 | 申请日: | 202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8559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东;丛波;瞿元新;王强;沐俊山;吴有杏;张松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
主分类号: | F42B15/00 | 分类号: | F42B15/00;F42B10/48 |
代理公司: | 郑州三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5 | 代理人: | 范向南 |
地址: | 214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精度 定位 海上 火箭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精度定位的海上火箭回收装置,包括移动平台和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中部设置有球形槽,所述球形槽内侧设置有万向球,所述万向球中部设置有通孔,通孔上侧连接有接收管,支撑平台上侧设置有以球形槽为中心的环形槽,环形槽的底部设置有滑槽,滑槽内部滑动有滑块,所述接收管左侧和右侧的滑块上侧均连接有防倒环,防倒环上侧铰接有液压伸缩臂,防倒环上侧左右对称设置有压板,防倒环外侧设置有齿环,所述齿环右侧啮合有齿轮,齿轮下侧连接有电机;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接收管的角度,便于火箭进入到接收管,然后对火箭姿态进行修正最后对火箭进行多级缓冲,从而使降低了火箭回收难度且能够减轻火箭的损害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天器材回收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精度定位的海上火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运载火箭是一种航天运载工具,火箭发动机成本6000万美元,发射成本20万美元,目前多数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航天工具,火箭在第一级完成分离后会进入到无人区或空旷海域,不可重复利用,加大了航天研究费用。
在火箭回收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个精准定位、误差在米以内的导航仪,在我国,这种以RTK,也就是实时动态定位技术为代表的高精度定位也比较成熟,能够为火箭回收进行高精度定位。
如果运载火箭第一级可以在落下的瞬间回收,就可以降低航天研究的成本,各国都在研发火箭回收技术,美国的Space·X公司、蓝色起源公司已经多次成功进行了火箭的回收,例如Space·X公司在其最近几次发射中所采用的火箭回收技术方案是在火箭子级降落过程中,通过主发动机点火实现减速,同时以姿控发动机调整火箭子级的飞行姿态,从而确保火箭以近乎垂直的姿态下落,在下落的子级火箭接近地面时,处于收拢状态的支腿打开,从而使火箭平稳的支撑在着陆表面上,当采用海上降落回收时,通常海浪会造成支撑平台起伏或平台发生倾斜,同时海风也会影响到火箭的着陆姿态,因此使得火箭在海上平台着陆的瞬间倾斜歪倒,从而导致火箭发生爆炸,使得火箭回收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精度定位的海上火箭回收装置,通过调节接收管的角度,便于火箭进入到接收管,然后对火箭姿态进行修正最后对火箭进行多级缓冲,从而使降低了火箭回收难度且能够减轻火箭的损害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精度定位的海上火箭回收装置,包括移动平台、支撑平台和连接移动平台和支撑平台的支撑架,所述支撑平台中部设置有球形槽,所述球形槽内侧设置有万向球,所述万向球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上侧连接有接收管,所述接收管上侧设置有接收斗,所述支撑平台上侧设置有以球形槽为中心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底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部前、后、左、右侧均滑动有滑块,所述接收管左侧和右侧的滑块上侧均连接有防倒环,所述防倒环上侧铰接有液压伸缩臂,所述液压伸缩臂上端铰接于接收斗的上部,所述防倒环上侧左右对称设置有压板,所述防倒环外侧设置有齿环,所述齿环右侧啮合有齿轮,所述齿轮下侧连接有电机,所述移动平台中部下侧与通孔对应的位置固定有摩擦管,所述摩擦管内侧滑动有缓冲管,所述缓冲管下部外侧均设有若干个挂环,所述挂环外侧连接有阻拦索组件,所述缓冲管的下侧均匀铰接有若干个斜杆,所述斜杆下端铰接有水平杆,所述水平杆外部滑动连接有滑管,所述水平杆的外端连接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管的下方设置有固定于移动平台上方的吸能台。
优选的,所述接收斗为漏斗形。
优选的,所述压板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撑平台上侧。
优选的,所述摩擦管的内侧和缓冲管的外侧均设置有摩擦层,所述摩擦层采用制动瓦材料或石英砂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阻拦索组件包括壳体和定滑轮,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部阻拦电机、卷筒和缠绕于卷筒外侧的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绕过定滑轮与挂环固定连接,所述阻拦电机驱动卷筒旋转。
优选的,所述缓冲弹簧设置于滑管内侧,所述滑管和缓冲弹簧的外端固定于支撑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未经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535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