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大型钢梁的筋板焊接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100830.5 | 申请日: | 2020-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649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 发明(设计)人: | 刘泉;高恺驰;高小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3K37/00 | 分类号: | B23K37/00;B23K37/02;B23K3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张琳丽 |
| 地址: | 10008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大型 钢梁 焊接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大型钢梁的筋板焊接设备,包括支撑腿、导轨、移动小车、传输辊道、取板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钢梁立放在传输辊道上,传输辊道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若干支撑腿,位于传输辊道同一侧的支撑腿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导轨,导轨与钢梁的传输方向平行,且移动小车的两端分别装配在传输辊道两侧的导轨内;移动小车的底部连接有立杆,立杆的下端设置有磁吸头,磁吸头用于吸紧钢梁的顶部,传输辊道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取板机器人、点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为钢梁焊接筋板。该筋板焊接设备,采用流水线自动化工艺,配合机器人操作,能够实现型钢的双面对称焊接,减小弯曲变形,提高焊接效率、保证焊接质量、焊缝一致性好;减少人工误差,节省人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梁焊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大型钢梁的筋板焊接设备。
背景技术
工程上用到大量型钢作为钢结构,比如H型钢,往往长度达到十多米甚至二十米,截面高度一到两米,H型钢梁的腹板双侧需要焊接若干筋板类,但是自动化焊接有一定难度;如果采用人工焊接型钢上筋板,容易效率低,出现人工误差,而且不同焊工的手艺不同,焊接效果不一致,五花八门,难以按照标准检验。因此,对于工程量巨大且使用型钢批量的情况,筋板焊接工艺就适合采用流水线自动化作业。
已有的筋板自动焊接技术,主要采用焊接平台,即把型钢吊放于工作平台上,使一个面朝上,机器人完成腹板上筋板的组对与点焊,再进行满焊;然后吊装反转型钢,另一个面朝上,完成另一个腹板面的焊接。这种单面焊接工艺,往往导致型钢热变形弯曲,一旦变形,大型钢结构很难校直;焊接中的反转与定位,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大型钢梁的筋板焊接设备,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采用流水线自动化工艺,配合机器人操作,能够实现型钢的双面对称焊接,减小弯曲变形,提高焊接效率、保证焊接质量、焊缝一致性好;减少人工误差,节省人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大型钢梁的筋板焊接设备,包括支撑腿、导轨、移动小车、传输辊道和焊接机器人,钢梁立放在所述传输辊道上,所述传输辊道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若干所述支撑腿,位于所述传输辊道同一侧的支撑腿的顶部固定设置有所述导轨,所述导轨与钢梁的传输方向平行,且所述移动小车的两端分别装配在所述传输辊道两侧的导轨内;所述移动小车的底部连接有立杆,所述立杆的下端设置有磁吸头,所述磁吸头用于吸紧所述钢梁的顶部,所述传输辊道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所述焊接机器,所述焊接机器人用于为钢梁焊接筋板。
优选地,所述传输辊道的两端通过轴承座支撑在地面或工作台上,所述传输辊道的各个辊采用链条串联;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有减速机,所述减速机的输出轴与链条的主动轮传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移动小车的两端通过滚轮或滑块配合于所述导轨上。
优选地,所述移动小车与所述立杆采用刚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立杆采用电动升降杆。
优选地,所述磁吸头采用电磁方式充磁与消磁,充磁后的所述磁吸头用于吸住下方钢梁的顶面。
优选地,所述焊接机器人包括取板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人,所述取板机器人用于将筋板对正到所述钢梁的焊接位置上,所述点焊机器人用于将筋板焊接到钢梁上。
优选地,还包括筋板车,下料切割设备切割好的筋板放置于所述筋板车上,焊接面朝下保持筋板竖立,间隔一定距离,方便所述取板机器人抓取。所述筋板车设置于所述焊接机器人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型钢梁的筋板焊接设备,用于完成型钢特别是H型钢结构的自动化焊接,没有反转工序,节约时间,提高焊接工作效率;采用在双侧同时对称地焊接筋板,能够避免单侧焊接的热弯曲变形,提高焊接质量;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的焊缝一致性好,节省人力,减少人工误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未经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1008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道路交通监控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平板锚受力形式的新型鱼雷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