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成式油底壳、机油冷却供给系统及发动机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096488.6 | 申请日: | 2020-09-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7001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 发明(设计)人: | 孟庆健;任纪刚;杜计划;康卫超;王沪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F01M5/00 |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致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5 | 代理人: | 贾宝娟 |
| 地址: | 261108 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式油底壳 机油 冷却 供给 系统 发动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成式油底壳、机油冷却供给系统及发动机;集成式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两个端盖结构及换热双层管路结构;两个端盖结构的内部均形成有第一、第二腔体,且均设有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一进出口和与第二腔体连通的第二进出口;换热双层管路结构的内层管路与第一腔体连通,外层管路与第二腔体连通。机油冷却供给系统包括集成式油底壳、冷却介质供给管路和管路控制元件;管路控制元件和控制冷却介质供给管路与一第二进出口连通或与发动机冷却管路连通。发动机包括上述机油冷却供给系统。本实用新型集机油存储和冷却功能为一体、占用空间小,可将机油温度控制在合理温度范围内,且可防止油底壳本体内机油发生老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集成式油底壳、机油冷却供给系统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机油因温度过高失效而影响发动机的性能,通常需要在发动机上安装用于对机油冷却的机油冷却器。目前大多数发动机的油底壳本体与机油冷却器分开单独布置,占用空间较大,且机油冷却器只对流经的机油冷却,不能对油底壳本体内机油进行冷却,油底壳本体内的机油容易因温度高而老化;且目前的机油冷却器很难将机油温度控制在合理温度范围。
鉴于此,亟需针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提出一种集机油存储和机油冷却功能为一体且占用空间小的集成式油底壳,及一种可将机油温度控制在合理温度范围内的机油冷却供给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成式油底壳,其集机油存储和机油冷却功能为一体、占用空间小,可将机油温度控制在合理温度范围内,且可防止油底壳本体内机油发生老化。
作为同一个技术构思,本实用新型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油冷却系统。
作为同一个技术构思,本实用新型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成式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和集成在所述油底壳本体上的机油冷却装置;所述机油冷却装置包括两个设置于所述油底壳本体上的端盖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油底壳本体内的换热双层管路结构;
两个所述端盖结构的内部均形成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且两个所述端盖结构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一进出口和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第二进出口;所述换热双层管路结构的内层管路的两端均伸出所述油底壳本体与两个所述第一腔体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换热双层管路结构的外层管路的两端均伸出所述油底壳本体与两个所述第二腔体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外层管路内流动的冷却介质用于对所述内层管路和所述油底壳本体内的机油同时进行冷却。
进一步,所述端盖结构为一体式端盖结构,所述一体式端盖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隔断,所述隔断将所述壳体分隔形成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或者,所述端盖结构为分体式端盖结构,所述分体式端盖结构包括端盖和中间体;所述中间体的两侧分别与所述油底壳本体和所述端盖的开口端固定连接,所述中间体的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端盖与所述中间体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腔体。
进一步,所述中间体与所述油底壳本体固定的一侧设有第一通孔,所述中间体与所述端盖固定的一侧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外层管路伸出所述油底壳本体的端部连接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内层管路伸出所述油底壳本体的端部连接在所述第二通孔内。
进一步,所述中间体的顶部设有所述第二进出口,所述端盖的侧部设有所述第一进出口;所述端盖的底部设有机油泄放螺塞,所述中间体的底部设有冷却介质泄放螺塞和防腐锌极。
进一步,所述换热双层管路结构借助支撑板固定在所述油底壳本体内,包括多个所述外层管路,所述外层管路内套设有所述内层管路;且一部分所述外层管路成型有向第一侧弯曲的弯曲段,另一部分所述外层管路成型有向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弯曲的弯曲段,两部分所述外层管路的所述弯曲段处形成有避让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0964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