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泵装置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021899041.6 | 申请日: | 2020-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374364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曹小军;化豪爽;徐一飞;葛笑;江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广东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5/10 | 分类号: | F01P5/10;F01P11/00;F04D13/06;F04D29/046;F04D29/06;F04D29/42;F04D2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王淑梅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泵装置和车辆,其中,泵装置包括泵部、电机部、壳体和轴承组件,电机部包括绕电机部的中心轴线转动的转轴,转轴与泵部相接触并能够带动泵部转动;壳体具有腔体,腔体用于收容泵部和电机部;轴承组件与壳体连接并套设在转轴上,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第一轴承具有靠近转轴的第一轴承面;第二轴承,设置在第一轴承背离电机部的一侧,泵部设置在第二轴承与第一轴承之间,第二轴承具有靠近转轴的第二轴承面,第二轴承面的轴向高度Bs小于等于第一轴承面的轴向高度Bf。通过设置两个滑动轴承对转轴进行支撑,转轴的游隙较小,能够将转轴轴心的位置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而且降低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泵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装置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泵装置中的转轴起到支撑作用的通用结构一般存在两种形式。第一种就是在转轴的外侧设置成对的滚动轴承,但这种形式下游隙较大,且对于转轴轴心的位置度控制较差;第二种就是在转轴的外侧设置双滚动轴承的同时还设置有滑动轴承,但这种形式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泵装置的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泵装置,包括:泵部、电机部、壳体和轴承组件。其中,电机部包括绕电机部的中心轴线转动的转轴,转轴与泵部相接触并能够带动泵部转动。壳体具有腔体,腔体用于收容泵部和电机部。轴承组件与壳体连接并套设在转轴上。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第一轴承具有靠近转轴的第一轴承面。第二轴承设置在第一轴承背离电机部的一侧,泵部设置在第二轴承与第一轴承之间,第二轴承具有靠近转轴的第二轴承面,第二轴承面的轴向高度Bs小于等于第一轴承面的轴向高度Bf。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泵装置的实施例,泵装置包括泵部、电机部、壳体以及轴承组件。其中,壳体具有腔体,腔体用于收容泵部和电机部,即泵部和电机部设于腔体内。电机部包括绕电机部的中心轴线转动的转轴,这里的转轴可以直接是电机部的输出轴,也可以地,转轴为电机部的非驱动轴,但是与驱动轴传动连接。转轴与泵部相接触,转轴可以带动泵部转动,值得说明的是,转轴与泵部过盈配合,从而实现转轴与泵部的同步运动。可以理解为,电机部通过转轴向泵部提供动力。
此外,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轴承组件与壳体连接并且轴承组件套设在转轴上,即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均与壳体连接,且连接方式可以为可拆卸连接,当然也可以为固定连接,进一步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可以是与壳体一体成型,此时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均为滑动轴承,滑动轴承是指在滑动摩擦下工作的轴承。由于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均套设在转轴上,因此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可以对转轴起到支撑的作用。这里的支撑为润滑支撑,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以及转轴的轴心重合,而在工作过程中,转轴驱动泵部转动,因而泵部会对转轴施加一个径向的力,并且这个径向的力会推动轴承朝向一边偏,此时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会对转轴起到支撑的作用,将转轴的游隙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会很大,同时也可以将转轴轴心的位置度进行控制。
相较于双滚动轴承的形式而言,滑动轴承工作平稳、可靠、无噪声,在液体润滑条件下,滑动表面被润滑油分开而不发生直接接触,可以大大减小摩擦损失和表面磨损,且滑动轴承与转轴之间的间隙有润滑油填充,滑动表面的润滑油会形成一层油膜,实现流体润滑,油膜还具有一定的吸振能力,提高了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以及转轴的使用寿命。两个滑动轴承对转轴进行支撑,转轴的游隙较小,且能够将转轴轴心的位置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相较于双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配合使用的形式而言,这里仅使用了两个滑动轴承,不仅可以简化支撑结构,而且能够降低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广东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广东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8990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