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串列式电动双旋翼直升机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730177.4 | 申请日: | 2020-08-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676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 发明(设计)人: | 甘谋;万丹;刘清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国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4C27/08 | 分类号: | B64C27/08;B64C27/12;B64D27/24;B64D35/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肖宇扬 |
| 地址: | 610043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串列 电动 双旋翼 直升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串列式电动双旋翼直升机,包括机身和沿机身的两端串列式间隔设置的第一旋翼系统和第二旋翼系统,第一旋翼系统和第二旋翼系统均包括桨叶、桨毂和旋翼轴,第一旋翼系统和第二旋翼系统的桨叶之间呈90°间隔布置且保持高度一致。本实用新型主要有以下技术效果:俩桨叶在同速且沿相反方向旋转时相互错开,旋转中心距离小于桨叶旋转直径,大于桨叶旋转半径,从而使桨叶旋转时避免相互干涉,同时使机身占用体积更小;俩桨毂高度一致,继而使旋翼桨盘水平高度一致,达到机动性更强,操作更灵活的目的;传动系统通过皮带或齿轮连接电机进行动力传递,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减少功率损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串列式电动双旋翼直升机。
背景技术
直升机作为20世纪航空技术极具特色的创造之一,极大地拓展了飞行器的应用范围。直升机是典型的军民两用产品,可以广泛的应用在运输、巡逻、旅游、救护等多个领域。
直升机的旋翼在空中飞速旋转时,空气会给旋翼一个反作用力矩,如果不设法平衡掉这个反作用扭矩,直升机就会在空中打转,不能前飞,也无法进行方向操纵。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最受欢迎、最有生命力的直升机是通过加装尾桨以平衡旋翼反作用扭矩的单旋翼带尾桨式直升机,但是单旋翼带尾桨式直升机的尾桨不产生升力,只产生一定推力或拉力去平衡旋翼的反扭矩并用于改变飞行方向,其结果会白白浪费掉许多功率。此外,尾桨在旋翼和机身尾涡的不良气动环境里工作,其气动效率也比较低;暴露在外的尾桨桨叶也不利于飞行安全,在起飞、着陆和贴地飞行时容易与地面障碍物相撞,在军用直升机中,尾桨造成的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15%左右。
平衡旋翼反作用扭矩的另一种直升机是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然而常规的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传动机构机械结构较复杂,零件数量多,重量大,结构复杂,稳定性差;前传动系统和后传动系统通过机械刚性连接,前旋翼系统和后旋翼系统振动相互干扰,造成机身振动水平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串列式电动双旋翼直升机,满足机动性更强,操作更灵活,占用体积更小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串列式电动双旋翼直升机,包括机身和沿所述机身的两端串列式间隔设置的第一旋翼系统和第二旋翼系统,所述第一旋翼系统和所述第二旋翼系统均包括桨叶、桨毂和旋翼轴,所述第一旋翼系统和所述第二旋翼系统的所述桨毂的下端分别设置于各自的所述旋翼轴的上端,所述第一旋翼系统和所述第二旋翼系统的所述桨毂的上端在各自的所述桨叶的中部与所述桨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旋翼系统和所述第二旋翼系统的所述桨叶之间呈90°间隔布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旋翼系统和所述第二旋翼系统的所述桨叶的结构和尺寸相同,俩所述桨叶的旋转中心的距离小于所述桨叶的旋转直径,但大于所述桨叶的旋转半径。
优选地,还包括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包括电机、齿轮、齿盘和轴承,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旋翼系统的下端,所述齿轮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齿盘设置于所述齿轮的侧端并与所述齿轮传动连接,所述轴承设置于所述齿盘的中部,所述轴承环套在所述第一旋翼系统的所述旋翼轴的外部,所述电机通过所述齿轮与所述齿盘转动连接,所述齿盘通过所述轴承带动所述第一旋翼系统的所述旋翼轴旋转。
优选地,还包括传动系统,所述传动系统包括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三锥齿轮和传动轴,所述第一锥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旋翼系统的所述旋翼轴的下端,所述第一旋翼系统带动所述第一锥齿轮旋转,所述第二锥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旋翼系统的所述旋翼轴的下端,带动所述第二旋翼系统沿着所述第一旋翼系统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所述第三锥齿轮设置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传动轴两端,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和所述第二锥齿轮传动配合,所述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三锥齿轮为结构相同的锥齿轮以保证所述第一旋翼系统、第二旋翼系统的转速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国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国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7301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