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识别垃圾分类箱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571447.1 | 申请日: | 2020-07-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783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 发明(设计)人: | 刘晨阳;苏航;孟庆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晨阳 |
| 主分类号: | B65F1/14 | 分类号: | B65F1/14;B65F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鑫之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10 | 代理人: | 汪庆朋 |
| 地址: | 713100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识别 垃圾 分类 | ||
本新型涉及一种自识别垃圾分类箱,包括承载底座、垃圾承载槽、舵机、CCD识别摄像头及驱动电路,所述承载底座上端面通过舵机与垃圾承载槽下端面连接,垃圾承载槽为横断面呈矩形的腔体结构,垃圾承载槽前端面设垃圾排放口,上端面设与垃圾承载槽上端面同轴分布的投放口,CCD识别摄像头嵌于垃圾承载槽内并与垃圾承载槽后端面连接,驱动电路嵌于承载底座上端面,并分别与舵机、CCD识别摄像头电气连接。本新型一方面可有效满足各类室内外环境使用的需要的同时,有效满足多种对垃圾进行精确高效识别检测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可在垃圾识别检测作业的同时,可根据检测结果实现对垃圾进行转运及分类投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分类设备,确切地说是一种自识别垃圾分类箱。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垃圾分类作业时所使用的分类设备往往均是传统的二分类垃圾箱、四分类垃圾箱、垃圾分类亭、智能分类垃圾亭等,虽然可以一定呈度满足使用的需要,但在实际使用中,当前的传统的二分类垃圾箱、四分类垃圾箱分类设备均不具备自主的垃圾识别分类能力,需要人工对垃圾进行分类识别,从而导致当前垃圾分类作业的劳动强度大、分类作业效率及精度差,且极易受人为因素影响而进一步导致垃圾分类精度差,甚至无法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针对这一问题,虽然当前也开发了智能分类垃圾亭等设备,如专利申请号为“201910742632.8”的“一种垃圾自动分类垃圾箱”等设备,虽然可实现自动进行垃圾分类识别,但这类垃圾分类设备结构体积大,使用灵活性和场地适应性差,极易因场地因素制约而不能得到推广和应用;同时该类的垃圾分类设备在运行时,设备之间联机运行能力及拓展运行能力均相对较差,从而严重影响了垃圾分类作业的灵活性、便捷性和通用性。
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垃圾分类设备,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识别垃圾分类箱,该新型一方面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可有效满足各类室内外环境使用的需要的同时,有效满足多种对垃圾进行精确高效识别检测作业的需要,并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实现多台设备间组网运行及联网运行,进一步提高了本新型运行及使用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可在垃圾识别检测作业的同时,可根据检测结果实现对垃圾进行转运及分类投送,从而极大的提高垃圾分类作业的工作效率和精度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垃圾分离作业的劳动强度和工作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自识别垃圾分类箱,包括承载底座、垃圾承载槽、舵机、CCD识别摄像头及驱动电路,所述承载底座为横断面呈矩形,并与水平面平行分布的板状结构,其上端面与舵机连接,并通过舵机与垃圾承载槽下端面连接,舵机与垃圾承载槽交点位于舵机轴线上,垃圾承载槽位于承载底座上方,为横断面呈矩形的腔体结构,垃圾承载槽前端面设垃圾排放口,上端面设与垃圾承载槽上端面同轴分布的投放口,垃圾排放口面积与垃圾承载槽前端面面积相同,CCD识别摄像头嵌于垃圾承载槽内并与垃圾承载槽后端面连接,且CCD识别摄像头光轴与垃圾承载槽底部呈0°—60°夹角,且CCD识别摄像头光轴与垃圾承载槽轴线处于同一与垃圾承载槽底部垂直分布的平面内,驱动电路嵌于承载底座上端面,并分别与舵机、CCD识别摄像头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底座下端面环绕承载底座轴线均布至少两个行走机构,侧表面环绕承载底座轴线均布至少四个避障装置,所述避障装置及行走机构均与驱动电路电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晨阳,未经刘晨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714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撕开顺畅的纸质包装盒
- 下一篇:穿综辅助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