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成像体温监测报警追踪小车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535008.5 | 申请日: | 2020-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028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 发明(设计)人: | 杨琛;陈凌轩;马帅华;谢辰旻;李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A61B5/00;A61B5/01;G01J5/00;G01S15/50;G01S19/4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 31280 | 代理人: | 张洁 |
| 地址: | 2013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成像 体温 监测 报警 追踪 小车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热成像体温监测报警追踪小车,采用4G+WiFi双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下位机与上位机之间的信息传输与交互,下位机包括小车主体,该小车主体包括一长方体形状的小车外壳,在左方侧壁、右方侧壁的下部分别设有两个对称的驱动轮,小车外壳前方侧壁上设有红外线传感器,该红外线传感器下方设有超声波传感器,所述小车外壳左方侧壁上设有一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为一带中心孔的圆柱体,该固定支架顶部设有一弹性固定夹,该弹性固定夹内部夹持一红外热成像仪,上位机包括GPS卫星定位模块、PC端。本申请能实现体温监测、自主巡航和自动报警功能智能无人车,全车采用模块化的架构,采用无人车携带红外热成像仪进行体温监测与追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成像体温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成像体温监测报警追踪小车。
背景技术
无人车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当前对于无人车的应用已经极为广泛、普遍,模块化的架构赋予了无人车各种新型的功能。当前无人车普遍拥有自动避障和自动巡航功能,智能化的无人车能够在公共场所准确地避开障碍和人群,安全高效地进行工作,同时采用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针对疫情形势下的体温进行动态的监测。
本无人车可广泛应用于商场、汽车站、高铁站、机场等密闭的人流量大的场所,能够高效地监视人流同时避免与高速移动物体发生碰撞。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体温监测小车,运用于各公共场所的发热病患筛查和排查工作,小车除了对体温进行测量和监测之外还具有追踪和报警功能,还采取模块化架构,针对疫情防控,能够实现公共场所的病患筛查和及时发现、隔离。
一种热成像体温监测报警追踪小车,采用4G+WiFi双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下位机与上位机之间的信息传输与交互,所述下位机包括小车主体,该小车主体包括一长方体形状的小车外壳,该小车外壳包括两对相互垂直的侧壁,为前方侧壁、后方侧壁、左方侧壁、右方侧壁,在左方侧壁、右方侧壁的下部分别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驱动轮,所述小车外壳前方侧壁上设有红外线传感器,该红外线传感器下方设有超声波传感器,所述小车外壳左方侧壁上设有一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为一带中心孔的圆柱体,该固定支架顶部设有一弹性固定夹,该弹性固定夹内部夹持一红外热成像仪,所述红外热成像仪实现对不同监测对象的体温监测,所述上位机包括GPS卫星定位模块、PC端。
进一步,所述弹性固定夹设计成一U型结构,在该U型结构的底部设有一电路穿孔,所述电路穿孔和固定支架的中心孔连通。
进一步,所述固定支架的中心孔内设有主控制器、电路线路,所述主控制器通过电路线路连接所述红外热成像仪,实现红外热成像仪与主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与交互。
进一步,所述主控制器通过电路线路连接热成像仪、追踪电路、驱动电机、主控制器、报警电路。
进一步,所述PC端通过RGB成像模式显示出相应的热力图,根据热力图可以得出相应的温度情况,温度量程选择-20℃~150℃,检测体温的极限温度设置为37.3℃。
进一步,所述红外热成像仪具有图像识别功能,对于检测对象红外体温轮廓判断是否为人,当检测到人的体温大于37.3℃时,主控制器接收到红外热成像仪的体温信号,并实时对检测对象进行追踪过程,并做出跟随动作。
进一步,所述追踪过程采用PID控制算法,超声波传感器向前方发射信号,根据信号回传时间计算得出与追踪物体之间的距离,对距离参数进行实时测定,设定无人小车与追踪对象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m,当距离超过1m时小车加速,反之减速。
进一步,所述追踪过程,当追踪对象转弯时会造成图像不在热成像仪显示图中央时,主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并对当前小车的运动方向进行调整,改变一侧驱动轮的转速即可实现小车的转向,直至检测对象回到视野中央。
进一步,当监测到追踪对象的体温超过37.3℃时,将信号传递给报警电路,报警电路触发并开始工作,其中的蜂鸣器触发,提醒周围环境中的人监测到的对象存在发热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5350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润滑剂生产装置
- 下一篇:一种液化天然气取样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