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避雷器用串联间隙电极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257564.0 | 申请日: | 2020-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4301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 发明(设计)人: | 万帅;曹伟;谷山强;陈家宏;谭进;李健;周啸宇;刘新;吴敏;杜雪松;刘子皓;王智凯;张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T4/16 | 分类号: | H01T4/16;H01T4/02;H01T1/22;H01T1/24;H02G7/00;H02G13/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李满;潘杰 |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避雷 器用 串联 间隙 电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金具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避雷器用串联间隙电极,尤其涉及±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使用,避雷器用串联间隙电极包括导线侧电极、高压侧电极和电极联板,导线侧电极通过电极联板固定连接在线路悬垂联板的电极连接孔上;高压侧电极固定连接在避雷器本体下端,高压侧电极与导线侧电极对中设置,且高压侧电极与导线侧电极之间具有预设间隙。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安装方便,提高了串联间隙电极的运行稳定性,增强了避雷器雷电冲击作用下的放电性能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金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避雷器用串联间隙电极,尤其涉及±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使用。
技术背景
昌吉—古泉±1100kV直流输电工程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特高压输电工程,额定输送功率为12000MW,一旦发生雷击故障,可能造成电网失稳,甚至引发大面积停电。±500kV、±800kV直流线路避雷器应用至今,使得线路雷击重启率分别下降38%和43%。因此,研发±1100kV直流线路避雷器就显得尤为迫切,而串联间隙电极的设计与选取对避雷器的绝缘配合至关重要,直接影响避雷器雷电冲击作用下的放电性能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安装方便、运行稳定、放电性能可靠的避雷器用串联间隙电极。
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避雷器用串联间隙电极,包括导线侧电极、高压侧电极和电极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侧电极通过电极联板固定连接在线路悬垂联板的电极连接孔上;所述高压侧电极固定连接在避雷器本体下端,高压侧电极与导线侧电极对中设置,且高压侧电极与导线侧电极之间具有预设间隙。所述导线侧电极的中部下边缘具有竖向电极连接杆,竖向电极连接杆的底端具有电极安装板,电极安装板上开设有螺栓圆孔,所述电极联板的顶部设有与电极安装板匹配的联板安装板,所述联板安装板上设有腰型孔,螺栓圆孔与腰型孔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电极联板的底部与线路悬垂联板的电极连接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高压侧电极的顶端中部具有电极连接杆,电极连接杆的顶端通过法兰盘固定连接在避雷器本体下端。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导线侧电极与高压侧电极构成串联间隙电极的主体结构,采用比强度高的铝合金材质的空心圆形电极,方便了运输和安装;电极联板采用综合力学性能好的低合金钢Q345材质,且以腰型孔方式与导线侧电极进行连接,可左右调节移动,便于导线侧电极与高压侧电极的上下对中,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确保串联间隙电极在风偏、振动因素下间隙距离保持不变,以及每次雷电冲击放电均发生在电极之间,使得放电性能较为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导线侧电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压侧电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极联板结构示意图。
其中,1—线路绝缘子、2—均压环、3—线路金具、4—线路悬垂联板、5—电极联板、5.1—联板安装板、5.2—腰型孔、6—导线侧电极、6.1—竖向电极连接杆、6.2—电极安装板、6.3—螺栓圆孔、7—高压侧电极、7.1—电极连接杆、7.2—法兰盘、8—避雷器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575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