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动力水陆两栖船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987671.2 | 申请日: | 2020-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282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润连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润连 |
| 主分类号: | B60F3/00 | 分类号: | B60F3/00;B63B25/00;B63B25/24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李琳 |
| 地址: | 0548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动力 水陆 两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动力水陆两栖船,包括船身,所述船身上设有用于固定汽车的车身固定装置、用于使船身行进的螺旋桨、用于使船身转向的船舵,还设有用于与汽车轮胎配合以接收汽车动力和转向的传动轮,所述传动轮通过传动机构将动力传输至螺旋桨,所述传动轮通过转向机构将转向传输至船舵。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汽车放置于船身上,并由汽车提供船身行进的动力和船身转向的扭矩,在不对汽车结构进行改装的前提下,实现了汽车的水陆两栖驾驶,结构稳定,固定牢靠有效,适用范围广,适用于所有四轮机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运输机械领域,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船,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动力水陆两栖船。
背景技术
人们的出行离不开交通工具,车和船作为常见的交通工具,极大地方便了出行,但当出行路线既有陆路又有水陆时,无法通过单一的车或船满足出行需求。对于乘坐公共交通来说,上述情况下往往需要换乘,费时费力,对于乘坐私家车来说,上述情况下只能暂时将私家车停靠在岸边后再乘船,下船后无法继续驾驶私家车,给生活带来了不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出现了诸多形式的水陆两栖汽车船,这些水陆两栖汽车船以现有汽车为基础,将其车架和轮胎改装,以达到使汽车能在水中行驶的功能。但是这种水陆两栖汽车船改变了汽车的结构,可靠性大大降低,并且作为对批量生产工艺控制极为严格的汽车来说,这种改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进行样件试生产和性能测试,投入成本极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汽车动力水陆两栖船,以达到在不改变现有汽车结构的前提下实现汽车的水上驾驶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动力水陆两栖船,包括船身,所述船身上设有用于固定汽车的车身固定装置、用于使船身行进的螺旋桨、用于使船身转向的船舵,还设有用于与汽车轮胎配合以接收汽车动力和转向的传动轮,所述传动轮通过传动机构将动力传输至螺旋桨,所述传动轮通过转向机构将转向传输至船舵。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传动轮成对设置,每个汽车驱动轮胎处设有一对与汽车轮胎相切的传动轮。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汽车的非驱动、非转向轮胎通过支撑架提供支撑,并通过固定绑带将非驱动、非转向轮胎连接于车轮固定环上,所述车轮固定环固设于船身。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车身固定装置包括固设于船身上的车身固定环,并通过捆绑于车身固定环上的固定绑带与汽车车身相连。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传动轮配合的船轮,所述每对船轮的轴心通过半轴相连,所述半轴上设有差速器,通过差速器将动力传输至传动轴上,所述螺旋桨设置在传动轴的端部。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转向机构包括将转向由汽车转向轮传递至传动轮和船轮的转向支架,还包括将转向由船轮传递至船舵的转向连接杆机构;所述转向支架包括三角架和一对条形架,所述三角架的其中一角固设于船轮的轴端,另外两角分别固设于相应的传动轮的轴端,所述条形架的其中一个端部固设于相应传动轮的轴端,另一个端部设有用于与汽车相应轮胎相贴的第一转轮。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支撑架包括固设于船身上的、与汽车轮胎的圆形相匹配的凹陷弧形架体,所述架体上固设有用于限制汽车轮胎轴向位移的横杆,所述横杆与汽车轮胎侧面相匹配的位置设有第二转轮。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限定:所述转向连接杆机构包括与半轴平行设置的方向连接杆,和与传动轴平行设置的平行连接杆,所述平行连接杆的其中一端通过直角连接杆铰接于方向连接杆上,所述平行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铰接另一直角连接杆与船舵相连接。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限定:所述架体用于与汽车轮胎相接触的弧形面上等间距地设有支撑滑轮。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限定:所述半轴为伸缩轴,所述方向连接杆为伸缩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润连,未经王润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876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