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楼板承载力的型钢加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44274.7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690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龙;郑瑞生;张德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B5/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王美花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楼板 承载力 型钢 加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高楼板承载力的型钢加固结构,包括型钢、侧板、连接杆件以及连接板,所述型钢包括上翼缘和与上翼缘垂直设置的腹板,所述型钢的上翼缘通过环氧树脂胶粘层与楼板相固定连接,所述型钢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楼板下方两侧设置的混凝土梁处;各所述混凝土梁两侧设置有侧板,各所述连接杆件穿设过所述混凝土梁上的孔洞,且与两侧的侧板固定连接;各所述混凝土梁之间相对侧的侧板上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型钢的腹板两端与连接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楼板的承载力,施工简便,技术要求较低,且耐久性、经济性及适用性较高的优点,同时后期存在二次改造加固时方便拆卸回收,重新加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房屋加固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楼板承载力的型钢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用的比较多的一种结构形式,20世纪以来,由于使用功能改变、使用荷载变化、延长设计使用年限等原因需对某些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补强。在建筑竣工交付使用后,50年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前述的使用功能改变、使用荷载变化等问题的第一直接作用构件为楼板。该类构件的安全性直接关系着建筑能否继续使用,其安全性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经大量的调查分析,大部分投入使用的建筑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经常出现楼板开裂渗水、钢筋锈蚀、混凝土退化、保护层脱落等现象,严重影响楼板承载能力,需进行加固补强处理。目前国家对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已出台相关标准和方法,其中关于楼板加固方法主要有:增大截面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方法、粘贴钢板加固法。标准所列方法在理论计算和应用已经相对成熟,但是该标准最早颁布日期为2006年,这类技术均涉及胶粘方法,如植筋胶、碳布胶、粘钢胶,其耐久性有待进一步工程验证。另一方面,该类加固方式对加固材料和施工工艺要求较高,常出现施工不当导致楼板加固起不到设计要求的结果。综上,如何选用经济、安全及简便的加固方法,保证楼板在设计使用年限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目前《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对于楼板补强加固所采用的方法主要为:增大截面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方法、粘贴钢板加固法。规范中增大截面加固法适用性较好,但存在较多不足:一是容易导致结构自重增加较多,引起梁、柱、基础等构件需进行加固处理,经济性较差;二是采用湿作业,工期较长,且钢筋锚固需在梁上植筋较多,容易对梁构件造成损伤。粘贴纤维复合材方法和粘贴钢板加固法采用了结构胶进行粘贴的形式,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使用结构胶粘贴,存在胶的耐久性差、安全性较低、承载能力提高较小(规范要求承载力提高幅度不大于40%);二是受粘贴基材混凝土强度限制(混凝土强度≥C15);三是后期如存在二次加固改造,拆卸难度较大,二次加固无法加固等缺点。
针对以上缺点和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施工简便、工期较短且经济性、耐久性较好的加固补强方式,该方式既较好的提高楼板的承载力,施工简便,技术要求较低,且耐久性、经济性及适用性较高。同时后期存在二次改造加固时方便拆卸回收,重新加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楼板承载力的型钢加固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提高楼板承载力的型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型钢、侧板、连接杆件以及连接板,所述型钢包括上翼缘和与上翼缘垂直设置的腹板,所述型钢的上翼缘通过环氧树脂胶粘层与楼板相固定连接,所述型钢的两端延伸至所述楼板下方两侧设置的混凝土梁处;各所述混凝土梁两侧设置有侧板,各所述连接杆件穿设过所述混凝土梁上的孔洞,且与两侧的侧板固定连接;各所述混凝土梁之间相对侧的侧板上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型钢的腹板两端与连接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的厚度至少14mm。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的厚度至少10mm。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件为植筋,所述植筋的两端与对应的侧板穿孔塞焊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442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的植物品种DUS测试工作台
- 下一篇:新型搪玻璃反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