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级分支完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38034.6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978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梁国红;王军;邵强;胡志坚;韩飞;张田云;肖建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7/06 | 分类号: | E21B7/06;E21B33/13;E21B29/00;E21B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谭玲玲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级 分支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级分支完井装置,包括:井下定位结构;主井眼空芯斜向器,设置在井下定位结构上,主井眼空芯斜向器包括内套筒和外套筒,内套筒设置在外套筒内,外套筒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内套筒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处;定位悬挂结构,设置在主井眼空芯斜向器上,定位悬挂结构包括筒形本体和内衬管,内衬管设置在筒形本体内,筒形本体上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相对设置,内衬管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开口处;其中,内衬管由可溶金属材料制成。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多级分支完井装置的操作复杂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行业中钻井装备与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级分支完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多分支井是在一个主井筒中的不同深度上钻出几个井筒用于开采不同深度油层的井。该技术可以增大泻油面积,提高油井产量,全面减少油藏开发成本。分支井技术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用钻井工艺技术提高油气井采收率、变难动用储藏为可动用储藏、进一步提高油气井经济效益的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前沿技术之一。
其中,主井眼与分支井眼连接处具有力学完整性,水力密封主要靠水泥环密封。这意味着在主井眼与分支井眼连接处有由套管和固井水泥提供的机械支撑,该级别的分支井在任何修井作业中都能完全进入主井眼与分支井眼。如何保证分支井分支部位的机械连接性、液力完整性和选择性再进入,是制约国内分支井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主要技术难题。分支井技术的关键是完井,而可靠的井下系统工具是完井成功的关键。国内的井下分支系统现有的预开窗井下系统在分支套管预开窗处水泥固井的质量受到预开窗口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固井时预开窗口敞开,固井水泥就会通过预开窗口进入分支井筒内,预开窗口处及其上部形不成水泥环,固井质量不好。
现有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在分支套管预开窗处内部放置一段钢制衬管,在固井时预先封堵分支套管预开窗处,固井水泥就无法通过预开窗口进入分支井筒内而是与正常固井一样返到分支套管上部,固井完成后再将分支套管内部放置的钢制衬管取出。这种方法虽然固井质量有所提升但是又要多下一趟钻柱取出钢制衬管,沟通主井眼是通过下一趟磨鞋把主井眼空芯斜向器工具内芯内的水泥及井下永久性定位工具内的铝制底堵磨穿。另一种是在分支井眼内下入套管,在分支井分支井眼正常固井后,沟通主井眼是通过下一趟专用磨铣工具把分支套管、主井眼空芯斜向器工具内芯内的水泥及井下永久性定位工具内的铝底堵磨穿。这种方法固井质量较好,但是在井下磨穿与主井眼夹角不大于3度的支井眼套管操作十分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分支完井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多级分支完井装置的操作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级分支完井装置,包括:井下定位结构;主井眼空芯斜向器,设置在井下定位结构上,主井眼空芯斜向器包括内套筒和外套筒,内套筒设置在外套筒内,外套筒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内套筒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开口处;定位悬挂结构,设置在主井眼空芯斜向器上,定位悬挂结构包括筒形本体和内衬管,内衬管设置在筒形本体内,筒形本体上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相对设置,内衬管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开口处;其中,内衬管由可溶金属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多级分支完井装置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穿过内衬管与筒形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件为连接螺钉,内衬管上设置有连接通孔,筒形本体上设置有螺纹孔,连接螺钉穿过连接通孔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螺钉由可溶性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井下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套管,第一套管上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内套筒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接结构相适配的第二卡接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卡接结构为第一定位孔,第二卡接结构为第一卡接凸起,第一卡接凸起卡设在第一定位孔内以使外套筒设置在第一套管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380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结构功能丰富的收纳挂包
- 下一篇:一种大钢模板的侧模加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