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人机机载防暴弹发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846971.9 | 申请日: | 2020-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0103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钟斌;马莉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4D1/06 | 分类号: | B64D1/06 |
| 代理公司: | 成都元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4 | 代理人: | 赵道刚 |
| 地址: | 610106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机 机载 防暴 发射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中公开了一种无人机机载防暴弹发射装置,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发射机构,所述发射机构与支架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发射机构可绕转轴在支架上转动,所述发射机构和支架之间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上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转轴上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连接。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可方便地挂载到无人机上,通过电机对发射机构的发射角度进行调节并能够对实际的发射角度进行测量,实现对发射机构发射角度的精确控制,能够很好地保证防暴弹的发射落点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投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人机机载防暴弹发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国内外各种反恐、维稳、处突应急行动中,“非致命性防暴弹药”如爆震弹、催泪弹、闪光弹、烟幕弹等广泛得到应用。此类弹药最常见的应用形式就是采用人员抛投、枪射和枪挂式榴弹发射器发射的方式投送至目标区域或人群以获得特定的非致命性作战效果。但由于受抛投距离的限制,处置人员需抵进现场,人身风险增大;采用枪挂式榴弹发射器发射的“非致命性防暴弹药”以38mm小口径弹药居多,而枪射式的口径更小,易受弹药威力限制,作用范围有限。所以上述使用方式只在应对小规模事件或处置警力相对充裕的条件下比较有效,而在应对较大规模群体性突发暴恐事件时,即便投入更多的警力,采用上述使用方式也无法有效满足暴恐现场快速处置需求。
随着无人机技术日趋成熟且向小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采用无人机携带非致命性防暴弹药快速飞抵暴恐现场并从空中向目标区域或人群精确投射非致命性防暴弹药已成为可能。这比人员抛投和枪射方式作用距离更远,速度更快,作用范围更大,效率也更高,尤其适用于大规模群体性暴恐现场早期快速处置与态势控制。目前已应用的警用无人机以多旋翼无人机居多,功能模块齐全,具备空中侦察、通信和发射多种非致命性弹药进行空中打击等功能。在无人机上采用点火的方式发射防暴弹时,需要将发射筒调节至一定的角度,因此需要机载发射装置具备对发射角度进行调整的功能。同时,防暴弹在发射时会产生一定的后座力,该作用力会对无人机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往往难以保证发射的位置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无人机机载防暴弹发射装置,可对防暴弹的发射角度进行精确的调节,减小发射后座力对无人机飞行的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人机机载防暴弹发射装置,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发射机构,所述发射机构与支架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发射机构可绕转轴在支架上转动,所述发射机构和支架之间设置有驱动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上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转轴上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为槽型框架结构,支架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支耳,所述转轴分别设置在发射机构两侧,转轴上套设的轴承组件分别对应与连接支耳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从动齿轮为扇形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上位于扇形结构的两端端部分别设置有伸出的限位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与发射机构之间设置有用于检测发射机构转动角度的角度测量机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角度测量机构包括设置在发射机构一侧的连接杆和设置在连接杆一端端部的光电传感器,位于靠近连接杆一侧的支架上设置有呈圆弧线排布的多个通孔,所述连接杆随发射机构转动时,连接杆上光电传感器的运动轨迹与通孔所在的圆弧线一致。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发射机构包括击发组件和发射筒组件,所述击发组件内分别设置有击发单元,所述击发单元在击发组件内滑动配合设置,击发单元和击发组件底部端盖之间分别设置有缓冲弹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大学,未经成都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469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