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舶外板防污漆的分界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727094.3 | 申请日: | 2020-05-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008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徐瑾;丁天祥;罗毅;杨合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B3/14 | 分类号: | B63B3/14;B63B39/12 |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扬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9 | 代理人: | 隋玲玲 |
| 地址: | 21443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舶 防污 分界 结构 | ||
1.一种船舶外板防污漆的分界结构,其特征在于:船舶的外板右舷上依次设置有多个焊珠,并在船舶的外板左舷上对称匹配设置多个焊珠;
船舶的外板右舷上多个焊珠连接形成外板右舷的水线,与结构吃水线之间的区域为外板右舷的水线间;
船舶的外板左舷上多个焊珠连接形成外板左舷的水线,与结构吃水线之间的区域为外板左舷的水线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外板防污漆的分界结构,其特征在于: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10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焊珠(1);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17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焊珠(2);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30的位置设置有第三焊珠(3);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42的位置设置有第四焊珠(4);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56的位置设置有第五焊珠(5);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70的位置设置有第六焊珠(6);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84的位置设置有第七焊珠(7);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97的位置设置有第八焊珠(8);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111的位置设置有第九焊珠(9);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124的位置设置有第十焊珠(10);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136的位置设置有第十一焊珠(11);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150的位置设置有第十二焊珠(12);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164的位置设置有第十三焊珠(13);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177的位置设置有第十四焊珠(14);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191的位置设置有第十五焊珠(15);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205的位置设置有第十六焊珠(16);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219的位置设置有第十七焊珠(17);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232的位置设置有第十八焊珠(18);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245的位置设置有第十九焊珠(19);
船舶外板右舷肋位FR259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十焊珠(20);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10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一焊珠(1)相对称的第二十一焊珠(21);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17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二焊珠(2)相对称的第二十二焊珠(22);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30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三焊珠(3)相对称的第二十三焊珠(23);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42的位置设置有与第四焊珠(4)相对称的第二十四焊珠(24);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56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五焊珠(5)相对称的第二十五焊珠(25);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70的位置设置有与第六焊珠(6)相对称的第二十六焊珠(26);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84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七焊珠(7)相对称的第二十七焊珠(27);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97的位置设置有与第八焊珠(8)相对称的第二十八焊珠(28);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111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九焊珠(9)相对称的第二十九焊珠(29);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124的位置设置有与第十焊珠(10)相对称的第三十焊珠(30);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136的位置设置有与第十一焊珠(11)相对称的第三十一焊珠(31);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150的位置设置有与第十二焊珠(12)相对称的第三十二焊珠(32);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164的位置设置有与第十三焊珠(13)相对称的第三十三焊珠(33);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177的位置设置有与第十四焊珠(14)相对称的第三十四焊珠(34);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191的位置设置有与第十五焊珠(15)相对称的第三十五焊珠(35);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205的位置设置有与第十六焊珠(16)相对称的第三十六焊珠(36);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219的位置设置有与第十七焊珠(17)相对称的第三十七焊珠(37);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232的位置设置有与第十八焊珠(18)相对称的第三十八焊珠(38);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245的位置设置有与第十九焊珠(19)相对称的第三十九焊珠(39);
船舶外板左舷肋位FR259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二十焊珠(20)相对称的第四十焊珠(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2709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洗衣机进水管配件自动上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便于搬运的铆压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