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成差速输出的双动力输入耦合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628951.4 | 申请日: | 2020-04-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5974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超霞 |
| 主分类号: | F16H48/06 | 分类号: | F16H48/06;F16H48/36;F16H57/037;F16H57/08;F16H57/023;F16H57/021;B60K17/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42 北京市石景山***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输出 动力 输入 耦合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差速输出的双动力输入耦合装置,包括:行星架主体(1),差动输出轴Ⅰ(2),至少两对完全相同的差动输出行星齿轮对(34),差动输出轴Ⅱ(5),行星架端盖(6),差动输出轴承Ⅰ(21),差动输出轴承Ⅱ(22),至少三对完全相同的输入耦合行星齿轮对(78),第一动力输入齿圈(9),第二动力输入齿圈(10),输入行星齿轮轴承Ⅰ(23),输入行星齿轮轴承Ⅱ(2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紧凑,重量轻,既实现了双动力输入的耦合又集成了差速输出功能,尤其适合作为由内燃机和电动机共同组成的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装置;同时也适用于双电机组成的纯电动汽车的动力耦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动力耦合装置,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集成差速输出的双动力输入耦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化石能源危机越来越近,同时人们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而传统燃油车既消耗大量化石燃料又带来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排放,因此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主流的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分别为混能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目前最成熟、最优秀的混和动力方案当属丰田汽车的THS油电混合动力系统,THS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是基于单排行星齿轮为核心的动力耦合装置,该系统结构简单、可靠,实现了电机和发动机转速和功率高效耦合,但该系统也有很明显的缺点:首先由于该系统的主驱动电机(既2号电机)和耦合器的输出端是直接连接,因此在汽车的所有速度区间速比是恒定,因此低速时主驱动电机的输出扭矩无法放大,高速时主驱动电机的转速无法降低,导致其整体动力和节油效果都不够理想;另外由于其2号电机(主驱动电机)、1号电机、内燃机分别和行星齿轮系统的齿圈、太阳轮和行星架连接,而他们又有固定的转速比,因此在行驶过程中需要精确的控制三者的转速关系,以防止三者间的转速相互干涉,需要很复杂的控制软硬件设施,导致系统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集成差速输出的双动力输入耦合装置,具有结构合理,控制简单,既能实现节能减排,又能兼顾动力强劲的混合动力汽车双动力输入耦合装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集成差速输出的双动力输入耦合装置,具体包括:行星架主体1,差动输出轴Ⅰ2,至少两对完全相同的差动输出行星齿轮对34,差动输出轴Ⅱ5,行星架端盖6,差动输出轴承Ⅰ21,差动输出轴承Ⅱ22,至少三对完全相同的输入耦合行星齿轮对78,第一动力输入齿圈9,第二动力输入齿圈10,输入行星齿轮轴承Ⅰ23,输入行星齿轮轴承Ⅱ24,螺栓50。
所述行星架主体1与行星架端盖6通过螺栓50连接成为完整的行星架。
差动输出轴Ⅰ2利用差动输出轴承Ⅰ21安装在行星架内并与行星架形成同轴旋转连接,差动输出轴Ⅰ2上设有位于行星架外侧的第一差动输出部,差动输出轴Ⅰ2上还设有位于行星架内侧的中心齿轮Ⅰ201。
差动输出轴Ⅱ5利用差动输出轴承Ⅱ22安装在行星架内并与行星架形成同轴旋转连接,差动输出轴Ⅱ5上设有位于行星架外侧的第二差动输出部,差动输出轴Ⅱ5上还设有位于行星架内侧的中心齿轮Ⅱ501。
每对差动输出行星齿轮对34包括输出行星齿轮Ⅰ3和输出行星齿轮4,输出行星齿轮Ⅰ3通过其两端的轴颈Ⅰ303a与行星架形成转动连接,输出行星齿轮Ⅱ4通过其两端的轴颈Ⅱ403a与行星架形成转动连接。
输出行星齿轮Ⅰ3与输出行星齿轮Ⅱ4相啮合,且与差动输出轴Ⅰ2的中心齿轮Ⅰ201啮合,输出行星齿轮Ⅱ4与输出行星齿轮Ⅰ3相啮合,且与差动输出轴Ⅱ5的中心齿轮Ⅱ501啮合;
第一动力输入齿圈9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动力耦合齿部9a,外部设置有第一动力输入齿部9b,第二动力输入齿圈10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动力耦合齿部10a,外部设置有第二动力输入齿部10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超霞,未经王超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289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脑棒生产用存放装置
- 下一篇:两翼旋转门安全防夹门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