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本振多注入方式的三极管混频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424068.3 | 申请日: | 2020-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14570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蔡凌云;余则霖;金伟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D7/16 | 分类号: | H03D7/16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彭艳君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注入 方式 三极管 混频 实验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本振多注入方式的三极管混频实验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本振信号发生器模块,射极跟随器模块和混频器模块。本多注入方式的三极管混频实验装置可通过切换开关来选择本振信号的注入方式,且具有放大混频增益,谐波小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混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本振多注入方式的三极管混频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混频电路是一种频谱搬移电路,指能将高频载波信号或已调波信号进行频率变换,将其变换为某一特定固定频率的信号,而变换后的信号,它的频谱内部结构和调制类型保持不变,改变的仅仅是信号的载波频率。混频电路的类型较多,常用的有模拟相乘混频器、二极管平衡混频器、环型混频器、三极管混频器等,其中三极管混频器最为常用。混频电路和变频电路均属于这种电路类型。变频电路和混频电路在电路功能上完全一样,都属于频谱搬移类电路,区别仅在于电路结构。混频电路配有独立的本振信号产生电路,其中混频管、本振管各自独立工作。
而变频电路多为“本振”、“混频”共用一级晶体管,它具有电路简单、使用元件少的优点,但也存在混频增益低,稳定性差等缺点,它常用于对电路指标要求不高的设备。如大多数收音机都采用变频电路,而混频电路由于工作稳定性好,常用于电气指标要求较高的设备,如电视机电路、无线电通信电路等方面。
三极管混频电路根据“本振”信号的注入点不同,而分为“基极注入“和”射极注入”两种电路形式。根据三极管的型号不同,注入的本振电压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应选择在200~400mVPP之间。混频管直流偏置电压是否合适,也是影响电路混频增益的重要条件。混频管应有一个最佳静态直流工作点。集电极电流IC过大或者过小,都会使混频器的混频增益降低。一般情况下,混频管的静态工作电流IC应控制在0.2~1mA之间比较合适。
混频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有混频电压增益和混频噪声与干扰。混频增益是指混频电路输出的中频信号电压振幅Vgm与混频电路输入信号Vsm之比,常用分贝数dB来表示。混频电路在工作中,会产生很多新的组合频率成分,晶体管工作时也会产生噪声信号。还有电路外其他干扰因素,这些因素都会给混频器造成干扰,称为混频干扰。一个性能良好的混频电路应具备混频增益高、失真度小、噪声系数小等性能指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选择基极注入本振或者射极注入本振信号方式实现混频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本振多注入方式的三极管混频实验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本振信号发生器模块,射极跟随器模块和混频器模块。
在上述的本振多注入方式的三极管混频实验装置中,本振信号发生器模块包括BG1晶体及外围元件。
在上述的本振多注入方式的三极管混频实验装置中,射极跟随器模块包括BG2,用于调整BG2射极电位器W1中心点的位置,从而调整本振输出电压幅度。
在上述的本振多注入方式的三极管混频实验装置中,混频器模块包括三极管混频管BG3和外围元件中周滤波器B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通过切换开关来选择基极注入本振或者射极注入;2、放大混频增益;3、谐波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系统组成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系统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在进行混频实验中,三极管混频装置的本振信号注入的可选择性受限。多注入方式的三极管混频实验装置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了通过切换开关来选择基极注入本振或者射极注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4240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