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车辆前围板和侧围前柱内板的结构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81506.8 | 申请日: | 2020-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900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4 | 分类号: | B62D25/14;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连接 车辆 前围板 侧围前柱内板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连接车辆前围板和侧围前柱内板的结构和车辆,包括:第一紧固件、连接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固定在前围板的第一预设孔内;所述第二紧固件固定在侧围前柱内板的第二预设孔内;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可拆卸固定在所述前围板上;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可拆卸固定在所述侧围前柱内板上。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连接车辆前围板和侧围前柱内板的结构,能够提高车身局部扭转刚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白车身总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连接车辆前围板和侧围前柱内板的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的前围板部分与侧围A柱部分多采用直接焊接方式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不会考虑到当设计分析与设计验证结果不能完全相符时的其他应对方案,给后期的设计变更或者整改带来很大困难。通常在设计空间不足的情况下,会带来大量零部件需要变更的风险,同时也会给项目投资以及开发周期带来不确定性风险,进而对车辆上市节点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伴随着汽车白热化的竞争态势,市场对车辆的耐久性要求越来越高,在零部件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同时,对白车身总成的性能要求越来越严苛。白车身作为零部件的载体,可以说零部件的性能要求是否能完全体现出来,很重要是取决于白车身总成的性能是否满足要求。其中,白车身的扭转刚度是白车身性能要求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设计中一般都会留有冗余,满足大部分路况以及设计目标要求,并且也满足耐久测试要求。然而,有部分车型虽然在计算机辅助技术(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CAE)分析条件下满足耐久测试要求,但是在后期随着整车路试进一步验证时就会出现扭转刚度不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如果此时再考虑对设计进行变更,往往导致很多零部件需要变更,从而给项目带来投资费用剧增且周期不能满足要求的风险。
事实上,很多车型在实车验证过程中会出现刚度不足的问题,或者由于销售市场的升级,面对性能的提升,使得原有很多车型的车身扭转刚度不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车身局部扭转刚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连接车辆前围板和侧围前柱内板的结构,包括第一紧固件、连接件和第二紧固件;
所述第一紧固件固定在前围板的第一预设孔内;
所述第二紧固件固定在侧围前柱内板的第二预设孔内;
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可拆卸固定在所述前围板上;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可拆卸固定在所述侧围前柱内板上。
其中,所述连接件呈“V”字型。
其中,所述连接件的横截面呈“W”字型。
其中,所述连接件的中部包括第一半圆柱加强筋;所述连接件的一侧包括第二半圆柱加强筋;所述连接件的另一侧包括翻边。
其中,所述翻边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半圆柱加强筋的半径。
其中,所述第一紧固件包括基部和旋紧部;所述第二紧固件包括基部和旋紧部;
所述第一紧固件的基部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前围板的第一预设孔内;
所述第二紧固件的基部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侧围前柱内板的第二预设孔内;
所述第一紧固件的旋紧部打紧于所述第一紧固件的基部,使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前围板上;
所述第二紧固件的旋紧部打紧于所述第二紧固件的基部,使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侧围前柱内板上。
其中,所述连接件第一端开设有定位孔;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开设有安装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815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板弹簧及具有其的车辆
- 下一篇:一种麻醉膏制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