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角度自适应调节的分段式赛车尾翼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179195.1 | 申请日: | 2020-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6813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赖振龙;祝宇鹏;张建海;董景石;张雨;赖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35/00 | 分类号: | B62D35/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恒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2 | 代理人: | 梁紫钺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角度 自适应 调节 段式 赛车 尾翼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角度自适应调节的分段式赛车尾翼系统,涉及汽车尾翼技术领域,包括端板、主翼、襟翼、横轴、垂翼、襟翼控制组件与垂翼控制组件,其中两侧端板平行且竖直设置,主翼垂直固定于两侧端板,左、右襟翼通过横轴并列设在主翼后上方,两组襟翼控制组件分别连接于主翼和左、右襟翼,两组垂翼控制组件分别连接于端板和左、右垂翼。本实用新型用于改善赛车空气动力学性能,运用智能控制方法对左右两襟翼的攻角独立地进行调节,解决了转弯时车辆两侧需要不同下压力的问题;对左右两垂翼对端板的夹角独立地进行调节,让赛车尾部两侧产生不同的侧压力,实现了赛车的小半径急转向,通过对襟翼和垂翼的智能调节让赛车更快和更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尾翼,特别涉及一种角度自适应调节的分段式赛车尾翼系统。
背景技术
在赛车竞技运动中,赛车的稳定性和速度一直都是赛车首要的性能要求,保证赛车在不同时速、路况等条件下的稳定性是赛车竞技的前提,保持赛车持久高速运行是取胜的必要条件。
赛车转弯时,车辆两侧需要的下压力不同,如果车速过快极易导致赛车由于离心作用而发生摇摆、漂浮、侧滑甚至侧翻。对于固定尾翼赛车,为了使赛车能够在保持高速行进的情况下仍能安全平稳地转弯,其不得不采用增大襟翼攻角的方法以使赛车获得更大的抓地力,但这又使赛车的空气阻力变大,在平直道路行驶时严重降低赛车的前进速度,抑制了赛车的极速,同时,高阻状态下还会带来更多油耗。
传统的解决方式是采用可变攻角的尾翼替代固定翼,即利用DRS系统来实现对襟翼的调节,虽然该系统能够在赛车行驶于平直路面时将襟翼放平避免高下压力带来的高阻力,但一体化的单块襟翼设计存在着其局限性和低效性,即无法避免急转弯时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目前应用可调尾翼的赛车均需赛车手进行手动调节,不但难以把握攻角调节开启与关闭的时机、襟翼转角的量,而且过多的操作还会分散赛车手的注意力。同时,在不同的赛道、路况及天气状况等条件下,赛车手需对尾翼的控制方案进行不同的调整,极易造成赛车手操作上的混乱,该调节系统缺乏智能性。
由于固定端板的限制,对于想通过弯道超车或实现漂移技术行为的赛车手而言,只能单纯地通过控制车轮转向来实现。但赛车在高速运行地情况下如果转角过大极易使转向轮过载而损坏前轮转向机构,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前轮脱落导致车毁人亡,并没有发挥端板对于急转弯和漂移技术行为的有效调节作用。另外,在赛车进行减速时,现有的装配DRS系统的赛车只能通过制动和襟翼最大攻角的调节来实现,也没有发挥端板的作用。
现有的通过智能调节系统来控制襟翼的技术中,只能控制整块襟翼转动,在赛车高速状态下转弯时,无法调节车身两侧不同的下压力,仍然无法完全发挥襟翼和端板在转弯过程中的作用,存在局限性、低效性及机械性等问题,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角度自适应调节的分段式赛车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端板、主翼、左襟翼、右襟翼、横轴、垂翼、襟翼控制组件和垂翼控制组件,其中两侧端板平行且竖直设置;主翼垂直设置于两侧端板之间且两端固定在端板上;左襟翼和右襟翼并列设在主翼后部上方且内部设有贯通的横向通孔,横轴贯穿左襟翼和右襟翼的横向通孔且两端固定在两侧端板上;垂翼铰接在端板后边缘;两组襟翼控制组件分别连接主翼和左、右襟翼;垂翼控制组件连接端板和垂翼,襟翼控制组件和垂翼控制组件由控制系统进行控制。
所述的两组襟翼控制组件并列设在主翼中间位置,每组襟翼控制组件包括叉座、襟翼液压机构、摇杆、连杆,其中,叉座下端固定在主翼上,襟翼液压机构的液压缸铰接在叉座的第一支端;摇杆一端铰接在叉座的第二支端,另一端铰接于连杆一端,摇杆呈“L”型,连杆另一端铰接在襟翼内侧边缘;襟翼液压机构的液压推杆铰接在摇杆中间位置,根据四连杆机械原理,通过液压推杆的伸缩推拉摇杆绕叉座的第二支端旋转,摇杆带动连杆推拉襟翼板绕其中间位置的横轴上下旋转进而改变襟翼的攻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791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信工程电线切割装置
- 下一篇:一种混凝土结构预埋表框加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