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前端导流装置以及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127161.8 | 申请日: | 2020-0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73129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 发明(设计)人: | 郝旭飞;刘松高;王琛;郑国金;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52;B60R21/34;B60K11/08 |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姚章国 |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前端 导流 装置 以及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导流装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前端导流装置以及汽车。该汽车前端导流装置包括格栅、缓冲块、小腿保护支架、左导流板以及右导流板,所述缓冲块固定连接在汽车的前防撞梁的前侧并与所述格栅接触,所述小腿保护支架固定连接在汽车的前端骨架上,所述左导流板及所述右导流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格栅上且位于所述缓冲块与所述小腿保护支架之间,所述左导流板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右导流板的左侧,所述左导流板及所述右导流板与汽车的中冷器密封接触。该汽车前端导流装置可实现与中冷器之间的完全密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导流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前端导流装置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中一般将中冷器、散热器及冷凝器等冷却系统部件布置在汽车前端,冷却系统部件安装在前端骨架上且位于前保险杠和格栅背后。在车型开发设计时,既要考虑对冷却系统的进气、导流效果,同时也要考虑穿过散热器、中冷器等部件的热气回流导致热伤害的问题,即前保险杠及格栅与中冷器、散热器、冷凝器等冷却系统间的密封问题。
在目前大部分车型中,汽车前保险杠总成包括前保外罩、前保险杠下饰板、下饰板装饰件、中央下部格栅、小腿保护支架及缓冲块等部件,中央下部导流板总成包括中央下部导流板及导风板等部件。其中,小腿保护支架及缓冲块是作为行人保护的结构件,中央下部格栅、中央下部导流板及导风板是作为导流的部件,中央下部导流板作为防止热回流的密封的部件。
根据产品的制造与装配的实际情况,在车型前端布置时,一般需要在中央下部导流板与中冷器之间留有间隙,这将导致导流板与冷却系统之间密封不完全。此外,为了能够实现导流板与前保险杠总成之间的密封,需要导流板与前保险杠下饰板之间贴合紧密,因此导流板与前保险杠下饰板配合的区域导流板需要用软质材料,这就导致了中央下部导流板需要双色注塑才能满足要求,造成了成本的增加,也增加了装配工时与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导流板与冷却系统之间密封不完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前端导流装置以及汽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端导流装置,包括格栅、缓冲块、小腿保护支架、左导流板以及右导流板,所述缓冲块固定连接在汽车的前防撞梁的前侧并与所述格栅接触,所述小腿保护支架固定连接在汽车的前端骨架上,所述左导流板及所述右导流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格栅上且位于所述缓冲块与所述小腿保护支架之间,所述左导流板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右导流板的左侧,所述左导流板及所述右导流板与汽车的中冷器密封接触;
所述缓冲块、左导流板、小腿保护支架及右导流板之间围成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进风口与所述格栅的开口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出风口朝向汽车的中冷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端导流装置,所述缓冲块固定连接在汽车的前防撞梁的前侧并与所述格栅接触,既可以引导从格栅进来的空气吹向中冷器,同时又实现了汽车前端上侧区域的密封。所述左导流板及所述右导流板与汽车的中冷器密封接触,既可以引导从格栅进来的空气吹向中冷器,同时又实现了汽车前端左侧区域及右侧区域的密封。而小腿保护支架既可以引导从格栅进来的空气吹向中冷器,同时又实现了汽车前端下侧区域的密封,进而实现汽车前端导流装置与中冷器之间的完全密封。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端导流装置满足了汽车前端的行人保护及碰撞等多方面的性能,实现了成本最优的原则,简单、实用且可靠。
可选地,所述左导流板包括左导流板上部、左导流板下部以及连接在所述左导流板上部与所述左导流板下部之间的左导流板中部,所述左导流板上部及所述左导流板下部固定连接在所述格栅上,所述左导流板中部的前侧端面与所述格栅接触;
所述左导流板上部的上端设置有左上密封件,所述左上密封件与汽车的中冷器的左侧上边缘密封接触;
所述左导流板下部的下端设置有左下密封件,所述左下密封件与汽车的中冷器的左侧下边缘密封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271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