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零件焊接动作连续保证工装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101222.3 | 申请日: | 2020-0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66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 发明(设计)人: | 高立杨;金文海;王兆发;赵云;王丽娟;丁家东;李小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凌云恒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K11/02 | 分类号: | B23K11/02;B23K11/36 |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沈志海 |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零件 焊接 动作 连续 保证 工装 | ||
一种汽车零件焊接动作连续保证工装,属于汽车零部件加工技术领域,结构上由上导电铜板、上电极座、上电极、电极芯、下电极、气缸、气缸固定座、下导电铜板、推板、固定板连接组成,机器人手臂抓取工件放在推板及固定板上,通过上电极下压,保压后通电焊接,焊接动作完成后,推板在气缸作用下上移将工件向上推出,以使工件脱离电极芯,本实用新型可配合机器人将产品件脱离焊接工装,保证焊接动作的连续性,进一步提高自动化运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零件焊接工装,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螺母凸焊焊接动作连续保证工装。
背景技术
汽车装备是汽车制造业的基础,是实现汽车强国的重要基础,2012年到2015年,我国汽车年均销售复合增长率达到8.3%,2016年全年销售量超2800万辆,2018年全年销售量2901.54万辆,销量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汽车保有量仅次于美国,为全球第二。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中国汽车行业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国汽车制造业进入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阶段,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主要汽车产品在技术创新方面仍依赖于国外,在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焊接工艺是汽车零件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加工工艺,焊接工艺将直接导致影响整车的装配效率。目前,螺母凸焊工艺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因为焊接飞溅致使工件不能脱模,传统解决办法是靠工人用棒子敲打卸件,生产效率极低,而改为自动化生产后,没有人工去敲打工件,机器人则无法正常脱模卸料,影响自动化运行,影响整体加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螺母凸焊工艺中,因为焊接飞溅致使工件不能脱模,传统解决办法是靠工人用棒子敲打卸件,改为自动化生产后,没有人工去敲打工件,而机器人无法正常脱模卸料,影响自动化运行,影响整体加工效率等不足,提出一种汽车零件焊接动作连续保证工装,可配合机器人将产品件脱离焊接工装,保证焊接动作的连续性,进一步提高自动化运行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零件焊接动作连续保证工装,包括与工作站机架相连接的上导电铜板和下导电铜板,连接设置在所述上导电铜板下方的上电极座和上电极,连接设置在所述下导电铜板上方的下电极和电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电铜板两侧连接设有气缸,所述气缸通过气缸固定座与下导电铜板连接固定,所述气缸固定座的前后侧均设有限位块,每个所述限位块中均设有与限位块滑动连接的导杆,所述限位块上方设有推板,所述推板的底部固定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气缸的输出轴连接固定,所述推板底部的四角落与所述导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推板的中部设有矩形孔,所述矩形孔内设有与所述下导电铜板固定连接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中心开有电极孔,所述电极芯伸出设置于所述电极孔中,机器人手臂抓取工件放在推板及固定板上,通过上电极下压,保压后通电焊接,焊接动作完成后,推板在气缸作用下上移将工件向上推出,以使工件脱离电极芯。
所述推板和固定板上方均包覆设置防烫板。
所述连接块为矩形板,连接块通过螺栓与推板和气缸轴固定连接。
所述导杆顶部带有螺纹,导杆通过螺纹与推板固定连接。
所述气缸固定座为L型板,气缸固定座短于气缸外壳。
所述限位块呈倒置的L型杆,限位块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气缸固定座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零件焊接动作连续保证工装,结构上由上导电铜板、上电极座、上电极、电极芯、下电极、气缸、气缸固定座、下导电铜板、推板、固定板连接组成,机器人手臂抓取工件放在推板及固定板上,通过上电极下压,保压后通电焊接,焊接动作完成后,推板在气缸作用下上移将工件向上推出,以使工件脱离电极芯,本实用新型可配合机器人将产品件脱离焊接工装,保证焊接动作的连续性,进一步提高自动化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第一角度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凌云恒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凌云恒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1012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腔穴播器
- 下一篇:一种橡胶沥青热熔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