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协同净化污水的智能微湿地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023080.3 | 申请日: | 2020-0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887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 发明(设计)人: | 陈和祥;孙珊珊;赵梦园;李瑶;殷政;董海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20;C02F101/16;C02F101/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朱戈胜 |
| 地址: | 2100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协同 净化 污水 智能 湿地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协同净化污水的智能微湿地装置,其包括微湿地净化单元和水位监控单元;微湿地净化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进水池、过滤池、净化池、前处理池、后处理池和接水池,过滤池中放置过滤棉,净化池中放置多孔陶粒和水生植物,前处理池中放置固菌吸附材料,后处理池中放置过滤棉;控制板包括主控电路、模数转换电路、水泵驱动电路、报警电路、按键电路和电源电路;模数转换电路连接于压力传感器,模数转换电路和按键电路均连接于主控电路,水泵驱动电路、显示器和报警电路均连接于主控电路,水泵驱动电路连接于水泵。本实用新型利用微湿地中多孔陶粒、水生植物及相关微生物协同净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效率高,净化效果好,操作管理简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协同净化污水的智能微湿地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水环境恶化形势严峻,也直接或间接威胁人类本身,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生活。
目前,污水治理技术种类繁多,但是化学药品的使用会产生二次污染,而单一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周期较长、效率较低、管理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协同净化污水的智能微湿地装置,既可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效率,又可以利用微湿地中水生植物吸附污染物,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协同净化污水的智能微湿地装置,包括微湿地净化单元和水位监控单元;所述微湿地净化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进水池、过滤池、净化池、前处理池、后处理池和接水池,所述进水池和过滤池、过滤池和净化池、净化池和前处理池、前处理池和后处理池、后处理池和接水池之间均设有隔板和设于隔板上的连通孔,连通孔上下依次交错排列;过滤池中放置过滤棉;净化池中竖向设置相互平行的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第一过滤板的一侧与净化池前侧壁相连,另一侧和净化池与前处理池之间隔板相连形成第一三角柱状腔体,第二过滤板位于第一三角柱状腔体内且其一侧与前净化池前侧壁相连,另一侧和净化池与前处理池之间隔板相连形成第二三角柱状腔体;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上均设有贯通槽,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之间设有用于放置过滤棉的间隙;净化池中第一三角柱状腔体外部区域放置多孔陶粒和水生植物;前处理池中放置固菌吸附材料,后处理池中放置过滤棉;所述水位监控单元包括控制板和均电连接于控制板的压力传感器、水泵和显示器,水泵的出水口位于进水池上方,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净化池的第二三角柱状腔体底部外侧且压力传感器的应变片端伸入第二三角柱状腔体底部内侧用于监测净水池中水位。
按以上方案,所述控制板包括主控电路、模数转换电路、水泵驱动电路、报警电路、按键电路和用于供电的电源电路;模数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压力传感器,模数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和按键电路均连接于主控电路输入端,水泵驱动电路、显示器和报警电路均连接于主控电路输出端,水泵驱动电路电连接于水泵。
按以上方案,所述主控电路采用ST89C52型单片机。
按以上方案,所述进水池、过滤池、净化池、前处理池、后处理池和接水池的材质均为透明有机玻璃。
按以上方案,所述贯通槽为长腰圆形,宽1.5-2.5mm、长2.5-3.5cm。优选的,所述贯通槽宽2mm、长3cm;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上的贯通槽均竖向等间隔分布。
按以上方案,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之间的间隙宽度为0.8-1.5cm。
按以上方案,所述连通孔为圆形,孔径为1.5-2.5mm。
按以上方案,所述前处理池中放置的固菌吸附材料包括珊瑚砂、绿沸石或火山石;珊瑚砂表面粗糙,微孔丰富,适宜作为微生物附着的载体;绿沸石为多孔结构,吸附去除水体中氨氮效果明显;火山石为多孔结构,吸附去除水体中总磷效果明显。三种材料都可以通过物理吸附或离子交换作用固定水体中微生物,起到净化稳定水质的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230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负重装置
- 下一篇:植物工厂机器人立体作业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