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协同净化污水的智能微湿地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023080.3 | 申请日: | 2020-0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887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 发明(设计)人: | 陈和祥;孙珊珊;赵梦园;李瑶;殷政;董海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20;C02F101/16;C02F101/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朱戈胜 |
| 地址: | 2100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协同 净化 污水 智能 湿地 装置 | ||
1.一种协同净化污水的智能微湿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湿地净化单元和水位监控单元;
所述微湿地净化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进水池(1)、过滤池(2)、净化池(3)、前处理池(4)、后处理池(5)和接水池(6),所述进水池(1)和过滤池(2)、过滤池(2)和净化池(3)、净化池(3)和前处理池(4)、前处理池(4)和后处理池(5)、后处理池(5)和接水池(6)之间均设有隔板和设于隔板上的连通孔(7),连通孔(7)上下依次交错排列;过滤池(2)中放置过滤棉;净化池(3)中竖向设置相互平行的第一过滤板(301)和第二过滤板(302),第一过滤板(301)的一侧与净化池(3)前侧壁相连,另一侧和净化池(3)与前处理池(4)之间隔板相连形成第一三角柱状腔体,第二过滤板(302)位于第一三角柱状腔体内且其一侧与前净化池(3)前侧壁相连,另一侧和净化池(3)与前处理池(4)之间隔板相连形成第二三角柱状腔体;第一过滤板(301)和第二过滤板(302)上均设有贯通槽(3a),第一过滤板(301)和第二过滤板(302)之间设有用于放置过滤棉的间隙;净化池(3)中第一三角柱状腔体外部区域放置多孔陶粒和水生植物;前处理池(4)中放置固菌吸附材料,后处理池(5)中放置过滤棉;
所述水位监控单元包括控制板(10)和均电连接于控制板(10)的压力传感器(8)、水泵(9)和显示器(11),水泵(9)的出水口位于进水池(1)上方,压力传感器(8)安装在净化池(3)的第二三角柱状腔体底部外侧且压力传感器(8)的应变片端伸入第二三角柱状腔体底部内侧用于监测净水池中水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净化污水的智能微湿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10)包括主控电路(101)、模数转换电路(102)、水泵驱动电路(103)、报警电路(104)、按键电路(105)和用于供电的电源电路(106);模数转换电路(102)的输入端连接于压力传感器(8),模数转换电路(102)的输出端和按键电路(105)均连接于主控电路(101)输入端,水泵驱动电路(103)、报警电路(104)和显示器(11)均连接于主控电路(101)输出端,水泵驱动电路(103)电连接于水泵(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协同净化污水的智能微湿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电路(101)采用ST89C52型单片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净化污水的智能微湿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池(1)、过滤池(2)、净化池(3)、前处理池(4)、后处理池(5)和接水池(6)的材质均为透明有机玻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净化污水的智能微湿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槽(3a)为长腰圆形,宽1.5-2.5mm、长2.5-3.5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净化污水的智能微湿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板(301)和第二过滤板(302)之间的间隙宽度为0.8-1.5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净化污水的智能微湿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7)为圆形,孔径为1.5-2.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净化污水的智能微湿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处理池(4)中放置的固菌吸附材料包括珊瑚砂、绿沸石或火山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02308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负重装置
- 下一篇:植物工厂机器人立体作业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