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硝催化剂及其成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43301.8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444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代俊桥;李小龙;李延鑫;王志光;陈茂富;黄春娥;李进;王炳春;王贤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9/76 | 分类号: | B01J29/76;B01J37/02;B01D53/86;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周媛媛;李馨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剂 及其 成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脱硝催化剂及其成型方法,属于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技术领域。本方法得到的催化剂具有强度好、催化剂性能衰减少等特点。本发明通过采用包括以下步骤:粉体催化剂成型过程先添加基体粘结剂、薄膜粘结剂、化学粘结剂、润滑剂,经混合、捏合后在螺杆转动挤压作用下经过一定形状孔板挤出,孔板挤出物在切片作用下被切割成具有一定长度的条柱形载体催化剂,干燥、焙烧后将载体催化剂浸入含铜化合物的活性组分浆液中,经过滤、干燥、焙烧后得该成型催化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脱硝催化剂及其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有很多种类,其中,NO和NO2人为排放量相对较大,且对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因而通常所说的氮氧化物即指NO和NO2,用NOx表示。目前,空气中的NOx主要来源于以工业锅炉和燃煤电厂烟气为主的固定源,以及以机动车尾气为主的移动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版出台,定会加大对大气污染型企业处罚力度,因此如何减少NOx的排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申请号201511018804.5的专利,介绍了一种SSZ-13分子筛制备方法,使用双环[2.2.1]庚烷-2-亚甲基-N,N,N-三甲基氢氧化铵等,已成功合成出SSZ-13分子筛,降低了成本。并且提供的模板剂具有结构稳定,合成出来的SSZ-13分子筛具有结晶度高,重复性好的特点。
申请号201510735746.1的专利,介绍了一种SSZ-13型分子筛和Analcime型分子筛结构的共晶分子筛制备方法,通过离子交换法向共晶分子筛中引入Cu,用Cu改性共晶分子筛,改性后的催化剂在150~450℃温度范围内具有优异的选择性还原能力,在低温条件下仍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具有良好的水热稳定性,较为合适的孔道结构,利于NOx分子的扩散,增强金属铜离子的附着,减少其受水热作用而产生聚集的可能性。
申请号201710160763.6、201710161627.9的专利,介绍了一种多级孔道SSZ-13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多级孔SSZ-13分子筛除具有微孔沸石优点外,晶内介孔结构有效缩短扩散距离,明显提高吸附能力。该多级孔SSZ-13分子筛材料在石油化工、煤化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尾气催化还原反应(SCR)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不仅提高催化反应活性而且延长的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目前尚未有一种SSZ-13脱硝催化剂成型方法,本方法填补了这项空白。本方法得到的成型催化剂具有强度好,催化剂性能衰减少等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硝催化剂及其成型方法。本方法得到的成型催化剂具有强度好,催化剂性能衰减少等特点。
本发明提供一种脱硝催化剂的成型方法,向催化剂粉体中添加基体粘结剂、薄膜粘结剂、化学粘结剂、润滑剂,经混合、捏合后在螺杆转动挤压作用下经过一定形状孔板挤出,孔板挤出物在切片作用下被切割成具有一定长度的条柱形载体催化剂,干燥、焙烧后将载体催化剂浸入活性组分浆液中,经过滤、干燥、焙烧后得脱硝催化剂。
所述的催化剂粉体为硅铝分子筛和铜或硅铝分子筛和含铜化合物的混合物,硅铝分子筛为SSZ-13,占比34.0~87.9ωt%,优为44.7~66.0ωt%;铜或含铜化合物占比0.1~30.0ωt%,优为15~25ωt%。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含铜化合物包括氧化铜、氧化亚铜或硫酸铜。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基体粘结剂包括淀粉或纤维素,占比4.0~18.0ωt%,优为7.8~15.3ωt%。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薄膜粘结剂包括水或水玻璃,占比3.0~7.0ωt%,优为4.7~5.5ωt%。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化学粘结剂包括硅溶胶或铝溶胶,占比4.0~9.0ωt%,优为5.5~7.5ω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433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