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无酶电化学传感器的过氧化氢浓度检测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625364.0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9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徐彦红;翁国文;孙婷婷;徐云慧;王再学;王忠光;张兆红;位艳宾;祁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416 | 分类号: | G01N27/416;G01N27/30;G01N27/38;G01N1/38 |
代理公司: | 南京业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21 | 代理人: | 马威 |
地址: | 22114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化学传感器 过氧化氢 浓度 检测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化合物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无酶电化学传感器的过氧化氢浓度检测方法及系统,所述基于无酶电化学传感器的过氧化氢浓度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待测化妆品中添加去离子水,搅拌后进行离心,得到的溶液即待测样品溶液;使用制备的氧化铜纳米颗粒进行电极的修饰,得到基于氧化铜纳米颗粒的电化学传感器;配制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标准溶液;利用电流‑时间曲线法测定制备的待测样品溶液的电流响应值,得出过氧化氢浓度‑电流响应值的线性方程;得到待测样品溶液中的过氧化氢的浓度。本发明通过对碳离子液体电池表面的修饰实现无酶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进行检测更灵敏,且传感器的响应时间短,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合物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无酶电化学传感器的过氧化氢浓度检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其化学式为H2O2,因其极强的氧化性、漂白性和杀菌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医学和美容等行业。在美容行业,过氧化氢因其能去除污渍则经常被添加在化妆品当中,达到美白肌肤、清理代谢物的效果。但过氧化氢的滥用会引起人体基因突变,动物癌症,加速人体细胞老化,引发多种皮肤疾病,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呼吸困难、视力障碍等。因此,发展快速、高灵敏度的过氧化氢检测方法对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现阶段用于过氧化氢检测的方法主要有化学发光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色法和荧光法等,但这些检测方法大多都在成本较高、操作复杂和检测时间长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要求。目前暂无将电化学传感器用于过氧化氢的方案,对过氧化氢的检测成本高、操作复杂、检测时间长。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目前暂无将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化妆品中过氧化氢检测的方案,对过氧化氢的检测成本高、操作复杂、检测时间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无酶电化学传感器的过氧化氢浓度检测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无酶电化学传感器的过氧化氢浓度检测方法,所述基于无酶电化学传感器的过氧化氢浓度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待测化妆品中添加去离子水,搅拌后进行离心,得到的溶液即待测样品溶液;在氢氧化钠粉末中加入去离子水,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氢氧化钠溶液;将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转移至三颈烧瓶中,放置在甘油浴的回流装置中加热至70-85℃,备用;
步骤二,在硫酸铜粉末中加入去离子水,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硫酸铜溶液,将硫酸铜溶液加热至60-65℃;向加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搅拌析出沉淀;收集沉淀物并对沉淀物进行纯化,得到氧化铜纳米颗粒,并进行研磨成粉末;
步骤三,将电极放在三氧化二铝粉末上进行抛光打磨,将打磨后的电极置于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振荡清洗10-15分钟;将振荡清洗过的电极利用蒸馏水进行清洗,并置于室温下进行风干;
步骤四,将得到的氧化铜纳米粉末添加到去离子水中,并添加一定量的分散剂;将混合液进行磁力搅拌后进行超声振动处理,即可得氧化纳米铜悬浮液;利用微量注射器吸取得到的氧化纳米铜悬浮液,采用滴涂法滴涂在风干后的电极芯表面;
步骤五,将滴涂氧化纳米铜悬浮液的电极置于红外光下烘干,即可得利用氧化纳米铜修饰的电极;对修饰后的电极进行清洗,将清洗后的电极置于干燥箱内;利用高纯氮气对干燥箱内的电极吹扫1-3h,干燥,得到基于氧化铜纳米颗粒的电化学传感器,并施加一个电位跃;
步骤六,分别将基于氧化铜纳米颗粒的电化学传感器置于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标准溶液中,进行流经电流的记录;对流经电流与对应的过氧化氢标准溶液浓度进行记录,得到过氧化氢浓度-电流响应值;根据过氧化氢浓度-电流响应值进行过氧化氢浓度的计算,得到待测样品溶液中的过氧化氢的浓度;
所述步骤二中,所述收集沉淀物并对沉淀物进行纯化,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6253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