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毫米波的天线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92744.9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952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夏轩;杨文伟;许霞;季烨程;徐雪阳;潘素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新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31 | 分类号: | H01L23/31;H01L23/552;H01L23/66;H01L21/50;H01L21/56;H01Q1/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罗泳文 |
地址: | 2018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毫米波 天线 封装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毫米波的天线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结构包括:基板,基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主面及第二主面,基板中具有贯穿第一主面及第二主面的导电栓;天线收发单元,位于基板的第一主面,且与导电栓电连接;天线芯片,位于基板的第二主面,且通过导电栓与天线收发单元电连接;封装层,覆盖于天线芯片上,封装层两侧显露基板,封装层的上表面及侧面形成有电磁屏蔽层;连接器,位于封装层两侧的基板上。本发明实现了一种应用5G毫米波的天线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可以实现天线封装结构小型化,及天线的双极化收发,同时本发明可以有效优化天线封装结构的电磁屏蔽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设计及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毫米波的天线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
背景技术
毫米波是5G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实现更高的通信传输速率、更低的时延,在未来网络、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5G毫米波的发展带动下,天线封装(Antennas in Package,AiP)技术逐渐受到关注,该名称主要由系统级芯片(SoC)、系统级封装(SiP)功能上的差异衍生。
系统级芯片(SoC)技术是将不同功能的元件整合到单一芯片中,有助于缩小芯片尺寸,但芯片制作需以相同材料与制程进行,因此研发方向逐步朝向后者SiP技术为主要。现阶段芯片与天线应用虽有相对应的天线整合芯片(Antennas on Chip,AoC)技术方案被开发,但由于成本与频段考量,大多只有学术单位采用。
系统级封装(SiP)技术主要借由封装技术,将以不同材料为基础的功能元件结合于单一系统中,提升系统性能性并减少能耗;而AiP技术则是由此延伸,尝试将射频前端等元件与天线整并在一起。
天线是无线通讯系统的重要元件之一,依不同功能与型态可分为分离型天线与集成天线等2类。分离型天线较常见,一般户外所见的天线结构皆属于此类;集成天线则需透过天线与系统整并结合,如同AoC与AiP等技术,可缩减天线在系统内部的体积占比。
虽然AoC技术于缩减天线尺寸上的效能极佳,但需经由半导体材料与制程上的统一,并与其他元件一同结合于单一芯片中,考量制造成本与芯片特性,AoC较适合应用于Terahertz(太赫兹)频段中,因此在频段使用与成本等因素上,现阶段5G毫米波暂时不考虑使用该技术。
由于射频元件大多使用GaAs为基底材料、天线多使用LCP(Liquid CrystalPolymer)为材料等,因而较适合应用于SiP技术,使得天线封装AiP技术逐渐胜出。相较于AoC技术,AiP技术较能兼顾成本、性能与体积等特性,让天线与射频元件得以整并为单一封装,因此现阶段各家芯片设计大厂、射频元件商及封测代工厂等,大多选择以AiP技术为研发方向切入5G通讯市场。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毫米波的天线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天线封装结构体积较大及电磁干扰较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毫米波的天线封装结构,所述封装结构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主面及第二主面,所述基板中具有贯穿所述第一主面及第二主面的导电栓;天线收发单元,位于所述基板的第一主面,且与所述导电栓电连接;天线芯片,位于所述基板的第二主面,且通过所述所述导电栓与所述天线收发单元电连接;封装层,覆盖于所述天线芯片上,所述封装层两侧显露所述基板,所述封装层的上表面及侧面形成有电磁屏蔽层;连接器,位于所述封装层两侧的所述基板上。
可选地,所述基板为多层压合的复合板,所述复合板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PI、液晶聚合物LCP及改性聚酰亚胺MPI中的一种。
可选地,所述电磁屏蔽层包括银浆,所述电磁屏蔽层接地。
可选地,所述导电栓的材料包括Au、Ag、Cu、Al中的一种。
可选地,所述封装层包括聚酰亚胺、硅胶以及环氧树脂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新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新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927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适应性绣花框
- 下一篇:一种电子产品销售用标签贴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