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直喷管增程发动机的40毫米火箭筒用火箭弹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90495.X | 申请日: | 202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4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于剑桥;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恒星箭翔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42B15/00 | 分类号: | F42B15/00;F42B10/38;F42B10/06;F42B15/36;F41G7/30;F02K9/97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杨潇;廖辉 |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喷管 发动机 40 毫米 火箭筒 火箭弹 | ||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直喷管增程发动机的40毫米火箭筒用火箭弹,包括制导组件、弹载控制模块、执行机构、战斗部、直喷管增程发动机、尾翼组件和发射机构,由头至尾顺次连接构成火箭弹,且尾翼组件安装在直喷管增程发动机的喷管上;发射机构为火箭弹提供初始动力,直喷管增程发动机工作后,产生的燃气形成一定压力,使发射机构与尾翼组件分离,直喷管增程发动机继续为火箭弹提供动力;制导组件与弹载控制模块通信,将制导信息传递给弹载控制模块,弹载控制模块与执行机构通信,将生成的轨迹修正控制指令发送给执行机构,执行机构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执行动作使火箭弹飞行直至击中目标。本发明具备对远射程上移动和静止目标的精确打击和压制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导火箭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直喷管增程发动机的40毫米火箭筒用火箭弹。
背景技术
40毫米单兵火箭筒是一种步兵近距反人员、坦克、装甲和工事的常规攻坚武器平台,由于其成本低、质量轻、操作简单、携行方便的特点而倍受青睐,目前仍然被各国大量装备和使用,总装备量达到百万门以上。但是该平台目前定型装备的弹药均为无控火箭弹,在散布精度CEP(圆概率误差)为0.45m的条件下,对静止目标的射程最远仅为300m,,即使不要求命中精度,火箭弹的飞行距离也只有1500m左右。这极大地限制了40毫米火箭筒平台远距离作战的效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基于直喷管增程发动机的40毫米火箭筒用火箭弹,具备对远射程上移动和静止目标的精确打击和压制能力。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直喷管增程发动机的40毫米火箭筒用火箭弹,所述导弹包括制导组件、弹载控制模块、执行机构、战斗部、直喷管增程发动机、尾翼组件和发射机构;
所述制导组件、弹载控制模块、执行机构、战斗部、直喷管增程发动机、尾翼组件和发射机构由头至尾顺次连接构成火箭弹,且尾翼组件安装在直喷管增程发动机的喷管上;
所述发射机构为火箭弹提供初始动力,所述直喷管增程发动机工作后,产生的燃气形成一定压力,使发射机构与尾翼组件分离,直喷管增程发动机继续为火箭弹提供飞行动力;所述制导组件与弹载控制模块通信,将制导信息传递给弹载控制模块,弹载控制模块与执行机构通信,将生成的轨迹修正控制指令发送给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用于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执行动作使火箭弹飞行直至击中目标。
进一步地,所述尾翼组件包括尾翼、尾翼安装座及连接筒;
所述尾翼安装座固定连接在喷管后部,所述尾翼转动安装在尾翼安装座上;连接筒为一端开放、一端封闭的圆筒,开放端端口设有圆环凸台,圆环凸台内表面设有螺纹,圆环凸台内侧端面设有锯齿切角;所述连接筒圆环凸台与喷管后端螺纹连接;喷管喷出的燃气在连接筒内腔形成一定压力,锯齿切角处断裂。
进一步地,所述发射机构采用装有发射药的发射尾杆或发射发送机。
进一步地,所述执行机构采用电动舵机或脉冲发动机或阻尼片执行机构。
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采用直喷管增程发动机、弹载控制模块及执行机构,具备5000m射程的有控飞行能力,将其火力打击范围由300m提高到5000m,利用制导组件模块、弹载控制模块及执行机构之间的通信配合实现对移动和静止目标的精确打击,而且采用直喷管增程发动机,推力完全用于推动弹体向前运动,有效提高了发动机推力利用效率;
其次,采用发射机构与弹体分离的设计方案,有效减小了火箭弹飞行时的弹体重量,有利于提高火箭弹的射程。
2、本发明采用尾翼组件与发动机喷管一体化的设计方案,避免了发动机喷出燃气对尾翼产生气动干扰,还可以节省火箭弹布局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恒星箭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恒星箭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904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