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厨余垃圾酶解法处理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86453.9 | 申请日: | 2020-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6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陈宗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宁东恒华道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P21/06 | 分类号: | C12P21/06;C07K1/36;C07K1/34;C07K1/18 |
| 代理公司: | 南宁胜荣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26 | 代理人: | 关文龙 |
| 地址: | 530221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解法 处理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厨余垃圾酶解法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物理破碎;(2)蒸煮;(3)三相分离;(4)生物酶解;(5)多级过滤;(6)树脂处理;(7)固体干燥调配;(8)液体调配;(9)灌装、包装入库。采用本发明的工艺只需一次升温,处理时间8~10h,营养保存后通过防腐方法,产品可以在室温下储存6~12个月,不易腐坏和招蚊虫,生产工艺短,自动化程度高,不存在进入食品等安全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厨余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厨余垃圾酶解法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餐饮行业也随之迅速发展。在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下,随之而来的餐饮垃圾也开始堆积如山,我国餐饮垃圾的产生量呈逐年快速增长态势。据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餐饮垃圾的产生量约达到1.08亿吨,2020 年全国餐饮垃圾产生量估计达1.19亿吨。餐厨垃圾大规模集中处理的主要有厌氧发酵、好氧堆肥、微生物处理、物理干化处理等。由于国内的企业大多是从环保领域切入到餐厨垃圾处理领域,因此相关企业的主营业务以及技术储备决定了企业所采用的处理工艺。
现有技术的有厌氧发酵、好氧堆肥、微生物处理、物理干化处理工艺各有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由以上表可知,现有的厨余垃圾处理工艺,存在缺点较多,特别是采用微生物方式(包括厌氧发酵、好氧堆肥和微生物处理)方法中工艺链长,处理时间久常常需要几天到几十天;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占地面积大、气味和蚊虫较多;处理后产品含量度高,不能长期使用在农业方面以及能耗较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厨余垃圾酶解法处理工艺,以解决现有的厨余垃圾处理工艺,存在工艺链长,处理时间久等的实际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厨余垃圾酶解法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物理破碎:将厨余垃圾通过破碎机,碾碎成糊状物质,颗粒小于60目;
(2)蒸煮:将步骤(1)制得的糊状物料,按照原料质量添加 0.8~1.5倍的水,搅拌成浆状,边搅拌边加热至90~100℃,并保温闷煮1.5~2.5h;
(3)三相分离:经过步骤(2)的料浆已经出现油、水、渣三相状态,通过三相卧式离心分离,将油相分离出来,固体和粘稠水相进入下一个步骤;
(4)生物酶解:将步骤(3)中获得的固相和水相物质再次混合,加入1~1.8倍水,调节温度值为50~60℃,调节pH值至8.0~9.0,加入原料质量0.3~1.2%的复合生物酶,搅拌均匀,恒温密封搅拌2~4h,至pH值为6.5~7.5为止,制得料液混合物;所述复合生物酶包括12~18份碱性蛋白酶、10~15份木瓜酶、15~20份纤维素酶、25~ 35份枯草芽孢杆菌胞外蛋白酶、10~15份低聚果糖混合而成;
(5)多级过滤:向步骤(4)制得的料液混合物中加入料液体积的0.8~2.5%质量的硅藻土,搅拌均匀,使用板框压滤滤除料液中200 目以上的不溶物,滤液再通过50~200纳米陶瓷过滤,进一步去除细小杂质,陶瓷过滤后端通过清水清洗,将不溶物洗出,可溶物溶解后进入过滤液中,最终滤液进入下一个流程;
(6)树脂处理:将步骤(5)中的最终滤液通过二次提压,依次通过阴离子交换树脂交换柱和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柱,去除滤液中过多的盐分和金属离子;阴离子交换树脂和阳离子交换树脂通过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清洗还原可以循环使用,不使用时使用纯水浸泡保护;盐酸和氢氧化钠交换完的盐水通过浓缩和蒸发干燥,最终形成工业盐原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宁东恒华道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宁东恒华道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864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