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苯硼酸/叶酸双靶向纳米递送载体的制备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86296.1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48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沈剑敏;岳婷;武子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34 | 分类号: | A61K47/34;A61K47/10;A61K47/24;A61K47/22;A61K9/19;A61K31/704;A61P35/00;C08G8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00 甘肃省兰***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硼酸 叶酸 靶向 纳米 递送 载体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树枝状多聚赖氨酸(DGL)、苯硼酸‑聚乙二醇(PBA‑PEG‑COOH)、叶酸‑聚乙二醇(FA‑PEG‑COOH)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具有唾液酸和叶酸受体双重靶向功能的纳米递送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DGL溶液中加入活化后的PBA‑PEG‑COOH,再加入活化后的FA‑PEG‑COOH,搅拌反应,透析、冷冻干燥得到表面经苯硼酸和叶酸靶向配体修饰的双靶向纳米递送载体PBA/FA‑PEG‑DGL。经物理包埋法,在PBA/FA‑PEG‑DGL的水溶液中加入肿瘤化疗药物,避光搅拌,透析、冷冻干燥,即得终产物。本发明采用小分子靶向配体,廉价易得,稳定性高,制备方法简单,降低了材料的成本。适用于多种肿瘤化疗药物的递送,实现高效的抗肿瘤功效,降低毒副作用,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带来了新的希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生物医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苯硼酸/叶酸双靶向纳米递送载体;同时还涉及一种苯硼酸/叶酸双靶向纳米递送载体的制备方法,方法简便,易于操作;还涉及一种苯硼酸/叶酸双靶向纳米递送载体在制备治疗或预防肿瘤的局部化疗药物中的应用,这一双靶向纳米递送载体适用于抗肿瘤化疗药物的特异性靶向递送,可以预防或治疗唾液酸和叶酸受体高表达的恶性肿瘤,如肝癌、宫颈癌、乳腺癌、胃癌、肾癌等,在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背景技术
癌症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药物能否顺利到达肿瘤组织并被肿瘤细胞顺利摄取。目前临床上癌症的治疗以化疗为主,但由于化疗药物的分子量小,在体内易代谢清除,缺乏靶向性,极易造成全身毒副作用。因此,开发一种既能延长血液循环时间,又能精准靶向至肿瘤部位的特异性药物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基于纳米载体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一方面利用实体瘤部位的血管和淋巴回流系统异常,从而增强了局部的“高渗透和滞留效应(EPR效应)”,使纳米载体被动靶向聚集到实体瘤部位,另一方面借助靶向配体的修饰能够赋予纳米载体主动靶向性。这些基于纳米载体的药物递送系统能够保护负载的药物免受清除和降解,延长药物的循环时间,从而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富集及肿瘤细胞内的浓集,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目前,主动靶向给药的纳米载体主要基于单配体修饰,但肿瘤细胞摄取途径和细胞膜受体表达水平随肿瘤类型和生长阶段改变,故单配体修饰纳米载体在不同类型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可能受到限制。细胞内某种配体的摄取量饱和后,该配体修饰纳米载体的进一步摄取将受到抑制,即,修饰单配体的纳米载体被细胞摄取的程度非常有限。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更有效的靶向治疗肿瘤的策略。与可能导致不可控和波动的靶向效率的单配体靶向相比,双配体靶向策略在癌症治疗中具有更好的细胞选择性和细胞摄取,从而在癌症治疗中显现出巨大的潜力。
树枝状多聚赖氨酸(DGL)是一类水溶性高、非免疫原性、在体内可被完全降解的纳米级大分子化合物,具有高度分支、结构可控、单分散性等特点;DGL表面具有大量可修饰的氨基基团,随着代数的增加,其表面官能团呈现指数增加,因此能够连接PEG、靶向分子或者成像剂;内部较大的空腔能够包埋药物分子。然而,高代数的DGL由于其正电荷增加,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据报道,经PEG修饰后能够屏蔽DGL纳米载体表面的正电荷,但这同时也降低了纳米载体的内化能力。
苯硼酸是一种无毒、无免疫原性、价格低廉的小分子靶向配体,唾液酸(SA)是一种阴离子单糖,存在于被批准为肿瘤标志物的抗原中,苯硼酸能够与唾液酸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介导细胞的内化。叶酸受体高表达于大部分恶性肿瘤,如肝癌、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的细胞表面,叶酸是一种小分子维生素,稳定性好,常被用作保健品或食品添加剂,对上述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我们构建了以聚乙二醇作为连接臂、苯硼酸和叶酸作为靶向分子的新型双靶向纳米递送载体PBA/FA-PEG-DGL。连接臂聚乙二醇能够降低载体本身的细胞毒性,同时增大粒径,使其能够通过“高渗透和滞留效应(EPR效应)”被动富集到肿瘤部位;同时苯硼酸和叶酸两种靶向配体的修饰增加纳米颗粒的内化能力,最终达到降低载体毒性、增强纳米载药系统的靶向性与内化能力的三重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862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