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修正单常数K-M理论的色纺纱配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58031.0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8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位春傲;李俊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1/04;G06F113/12 |
代理公司: | 合肥东邦滋原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55 | 代理人: | 王天马 |
地址: | 450046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修正 常数 理论 纺纱 配色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修正单常数K‑M理论的色纺纱配色方法,包括:步骤(1)、测量目标样的光谱反射率;通过对目标样进行组分分析,确定配制目标样所需的基色纤维种类,测量各组分基色纤维样本的光谱反射率值;步骤(2):使用光谱反射率的修正函数,对目标样光谱反射率、各组分基色纤维样本的光谱反射率进行映射,分别获得修正函数值;步骤(3):将获得的光谱反射率的修正函数值带入K‑M函数,分别获得修正的单常数K/S值,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关于基色纤维配比的目标函数;步骤(4):求最优配比。本发明提高了单常数Kubelka‑Munk理论的配色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色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修正单常数K-M理论的色纺纱配色方法。
背景技术
色纺纱是由混色纤维纺制而成的产品,其色彩柔和而饱满、自然而时尚。配色是色纺纱生产的关键技术,即为生产出与客户来样(目标样)相同的色纺纱产品而寻找合适的基色纤维混合配方的过程。
目前,大多数色纺纱企业采用人工配色方法,通过反复试纺打样、目测评价来获取配方,该过程周期长、效率低、浪费大且再现精度差,难以适应快速交货、配色准确的市场要求。为了实现高效、准确的自动配色,国内外已经提出了多个应用于色纺纱领域的配色模型,包括单常数和双常数Kubelka-Munk理论、Stearns-Noechel模型、Friele模型以及基于神经网络的配色模型。其中,只有K-M(Kubelka-Munk)理论是基于光传播行为建模的理论推导模型,其泛化能力强于依赖于训练样本的实验模型。然而,K-M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之上,与实际的光学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实际中发现基色纤维的单常数K/S值与浓度之间不符合线性关系,导致模型的配色精度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修正单常数K-M理论的色纺纱配色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修正单常数K-M理论的色纺纱配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测量目标样的光谱反射率,记为Rd;分析目标样的组分,确定配制目标样所需的基色纤维种类,测量各组分基色纤维样本的光谱反射率值,记为Ri(i=1,2,...m),m为基色纤维种类数;
步骤(2):使用光谱反射率的修正函数G(x),对Rd和Ri进行映射,分别获得修正函数值G(Rd)和G(Ri);修正函数G(x)的公式为:
G(x)=k1x+k2
其中,k1和k2为可变参数;
步骤(3):将修正函数值G(Rd)和G(Ri)带入K-M函数F(x)=(1-x)2/2x,分别获得修正的单常数K/S值F[G(Rd)]和F[G(Ri)];构造关于基色纤维配比的目标函数,基于约束非线性最优化方法最小化目标函数求得最优配比,完成配色。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可变参数k1和k2,是使基色纤维样本修正的单常数K/S值与浓度之间获得最佳线性关系时的值,且满足约束条件k1+k2=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步骤(3)中,目标函数记为E(c1,c2,...cm),公式为:
式中,ci(i=1,2,...,m)为第i种基色的配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未经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80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