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涡轮增压器叶轮叶片外缘缺陷检具及其检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554933.7 | 申请日: | 2020-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90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 发明(设计)人: | 纪志军;钱巍;肖强伟;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B5/20 | 分类号: | G01B5/20 |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陈宏林 |
| 地址: | 10009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涡轮 增压 叶轮 叶片 外缘 缺陷 及其 检验 方法 | ||
1.一种涡轮增压器叶轮叶片外缘缺陷检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检具主体(1),所述检具主体(1)的中间开设有安装孔(2),该安装孔(2)的中心线与涡轮增压器叶轮(6)顶端轴(8)的中心线同轴并能够套装在涡轮增压器叶轮(6)的顶端轴(8)上,使检具主体(1)嵌套在涡轮增压器叶轮(6)的叶片(7)的外侧;
所述检具主体(1)的底侧均匀设置有第一测量爪(3)、第二测量爪(4)和第三测量爪(5),所述第一测量爪(3)的底端加工成Z1基准面(31),所述第一测量爪(3)的一个侧面加工成第一测量爪型面(32),该第一测量爪型面(32)的外侧棱线加工成第一测量爪型线(33),所述第二测量爪(4)的底端加工成Z1基准面(41),所述第二测量爪(4)的一个侧面加工成第二测量爪型面(42),该第二测量爪型面(42)的外侧棱线加工成第二测量爪型线(43),所述第三测量爪(5)的底端加工成Z1基准面(51),所述第三测量爪(5)的一个侧面加工成第三测量爪型面(52),该第三测量爪型面(52)的外侧棱线加工成第三测量爪型线(53),所述侧面同为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对称;
所述第一测量爪(3)的Z1基准面(31)、第二测量爪(4)的Z2基准面(41)与第三测量爪(5)的Z3基准面(51)均能够与涡轮增压器叶轮(6)的Z基准面(9)贴合,所述第一测量爪型面(32)、第二测量爪型面(42)和第三测量爪型面(52)与涡轮增压器叶轮(6)的叶片(7)一侧边缘的型面面轮廓相同并贴合,涡轮增压器叶轮(6)的叶片(7)一侧边缘的型面为吸力面或压力面;
所述Z基准面(9)为涡轮增压器叶轮(6)的叶轮轮毂最边缘处的环形平面,该环形平面的法向与涡轮增压器叶轮(6)的Z轴平行;
采用上述涡轮增压器叶轮叶片外缘缺陷检具的检验方法的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检具主体(1)通过安装孔(2)嵌套在涡轮增压器叶轮(6)的顶端轴(8)上,再将Z1基准面(31)、Z2基准面(41)与Z3基准面(51)与涡轮增压器叶轮(6)的Z基准面(9)平面贴合;
步骤二、旋转该涡轮增压器叶轮叶片外缘缺陷检具,将第一测量爪(3)、第二测量爪(4)和第三测量爪(5)的第一测量爪型面(32)、第二测量爪型面(42)和第三测量爪型面(52)与叶轮待检叶片(7)的一侧边缘的型面面轮廓贴合;
步骤三、若受检叶片(7)外缘的缺陷完全处于检具主体(1)的第一测量爪型线(33)、第二测量爪型线(43)和第三测量爪型线(53)的外侧,说明该缺陷在叶片(7)进行机加工后可被去除,则该缺陷被允许存在;若受检叶片(7)外缘缺陷完全或部分处于第一测量爪型线(33)、第二测量爪型线(43)和第三测量爪型线(53)的内侧,即被检具主体(1)的第一测量爪型面(32)、第二测量爪型面(42)和第三测量爪型面(52)中任意一个测量爪型面全部或部分遮挡,则说明该缺陷在叶片(7)进行机加工后不能被去除,则该缺陷不允许存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叶轮叶片外缘缺陷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2)的内径大于涡轮增压器叶轮(6)的顶端轴(8)的外径0.1mm~0.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叶轮叶片外缘缺陷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Z1基准面(31)、Z2基准面(41)与Z3基准面(51)与涡轮增压器叶轮(6)的Z基准面(9)之间的贴合精度不大于0.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叶轮叶片外缘缺陷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爪型面(32)、第二测量爪型面(42)和第三测量爪型面(52)与叶片(7)一侧边缘的型面面轮廓之间的贴合精度不大于0.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叶轮叶片外缘缺陷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量爪型线(33)、第二测量爪型线(43)和第三测量爪型线(53)与涡轮增压器叶轮(6)的叶片(7)外缘去除机加工余量后的加工余量线轮廓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493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信号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公路桥梁减震降噪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