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炒胚水提花生油的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52512.0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128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吴海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吴昊植物油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1B1/04 | 分类号: | C11B1/04;C11B1/06;C11B1/10;C11B3/00;C11B3/16;C11B7/00 |
代理公司: | 江苏长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78 | 代理人: | 冯娟 |
地址: | 266611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炒胚水 提花 生油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炒胚水提花生油的生产工艺。所述炒胚水提花生油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原料,脱红衣,破碎得花生瓣;(2)翻炒花生瓣;(3)对翻炒后的花生瓣进行温度和水分的调节,使花生瓣软化;(4)将软化后的花生瓣送入榨油机中进行压榨得到初榨花生油和花生残渣;(5)在初榨花生油和花生残渣中加入单硬脂酸甘油酯的水溶液、吐温‑60的水溶液和油酸钾的水溶液,搅拌混合均匀,提取花生油;(6)对提取的花生油进行离心处理,分离出清油层和乳化层,冷冻,解冻,再次离心,保留上层清油。该方法清油得率高达86%,且避免了苯并芘的产生或残留,极大的降低了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炒胚水提花生油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其油脂含量在46%-62%之间,大多数为不饱和脂肪酸。花生油气味清香,滋味纯正,营养丰富,是我国当前主要的油脂资源。我国目前花生油提取方法有压榨法、溶剂浸出法、水剂法、水酶法,除了水酶法缺陷较小,其他三种方法虽然各有优点,但缺陷也很明显。例如,压榨法残油率高,且花生蛋白变性严重;溶剂提取法存在设备投资高、生产控制要求高等问题;水剂法在制油过程中对花生施加的机械剪切力和压延力不足以彻底破坏花生细胞因而导致出油率低。此外,花生是最容易遭受黄曲霉菌感染的农作物之一,花生油在加工过程中,高温易产生苯并芘,也很容易受光、热、氧、酶、金属离子等的影响而氧化酸败变质。
为最大限度提取和保留花生油营养成分,防止食用油发生氧化酸败、降低或去除浓香花生油中的苯并芘和黄曲霉毒素,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做了较多尝试。例如中国专利CN105132144A公开了一种利用表面活性剂水相提取花生油的方法,利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或油酸钾,提高油脂萃取效率,但该方法中清油得率也不超过68%。又如中国专利CN104194923A公开了一种原生初榨花生油的生产工艺,采用化学助剂和臭氧两道杀菌工序去除了黄曲霉毒素和有害细菌,但该方法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仍高达6.1μg/kg,且经验证,发现该方法所得花生油中存在致癌物苯并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炒胚水提花生油的生产工艺,该方法清油得率高达86%,且避免了苯并芘的产生或残留,极大的降低了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为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炒胚水提花生油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原料,脱除花生红衣,破碎至3-6瓣得花生瓣;
(2)将花生瓣在220-230℃的条件下翻炒20-30分钟;
(3)对翻炒后的花生瓣进行温度和水分的调节,使花生瓣软化,软化后的花生瓣水分为7-8%,温度为70-85℃;
(4)将软化后的花生瓣送入榨油机中进行压榨得到初榨花生油和花生残渣,其中,入榨温度为70-85℃,在5-10Mpa下处理40-60min,再在110-120℃,15-20Mpa下处理30-50min,最后在125-135℃,35-40Mpa下处理30-50min;
(5)在初榨花生油和花生残渣中加入单硬脂酸甘油酯的水溶液、吐温的水溶液和油酸盐的水溶液,搅拌混合均匀,提取花生油;
(6)对提取的花生油进行离心处理,分离出清油层和乳化层,冷冻,解冻,再次离心,保留上层清油即得。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5)中吐温为吐温-60。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5)中油酸盐为油酸钾。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在压榨过程中控制榨油机的转速为10-15r/min。
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入榨温度为70-85℃,在5Mpa下处理60min,再在120℃,20Mpa下处理30min,最后在125℃,35Mpa下处理5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吴昊植物油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吴昊植物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25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