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49886.7 | 申请日: | 2020-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81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 发明(设计)人: | 蒲黍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 |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余江 |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理 危岩体 联合 支护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在下部危岩体设有的双排布置的微型钢管桩,该微型钢管桩顶部设置桩顶冠梁;微型钢管桩之间设置预制混凝土挡板,预制混凝土挡板采用网片挂网喷混覆盖,并且在微型钢管桩中设有PVC排水管;微型钢管桩与危岩体之间采用回填混凝土进行回填处理;危岩体上部坡面设置框格梁,框格梁节点处设置预应力锚索或锚杆,框格梁底部延伸至桩顶冠梁,框格梁内设有回填土,回填土内种植草籽,起到绿化作用。由于微型桩施工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危岩体变形的发展进行初步控制,具有较高效率;同时微型钢管桩桩径小、设计组成简单,打入设备要求不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能发展为滑坡的危岩体治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危岩体多处于陡峭的边坡或悬崖被多组结构面切割,虽然还没有发生失稳,但已具备了发生失稳破坏的条件,在重力、风化营力、地震、渗透压力及外部环境振动干扰等外力作用下,可能会导致与母岩分离发生失稳破坏,造成其下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是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现有技术涉及危岩体治理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是大型倾倒式危岩体维护结构。该方法提供了一种治理大型倾倒式危岩体的围护结构,包括母岩体和危岩体;在危岩体左、右侧的母岩体上分别设置锚杆,绕过危岩体,利用钢丝绳分别连接左右侧锚杆,起到加固治理危岩体的效果。
第二种是倾倒破坏型危岩体治理办法,该方法基于形成危岩体变形的“逆机理”,即产生一种与常规倾倒变形方向相反的变形,使危岩体产生向后缘张拉裂隙倾斜的趋势,使已经发生倾斜的危岩体“扶正”,从而增大危岩体的稳定性系数。
第三种是边坡危岩体快速加固装置,包括斜向支撑件,斜向支撑件顶端伸入于边坡危岩体下表面的浅槽中,斜向支撑件底部有槽钢垫板,槽钢垫板内嵌于边坡危岩体下方的深槽中。通过斜向支撑件、槽钢垫板配合斜向锚杆作用,并用混凝土将浅槽和深槽填平,使支撑系统与危岩体充分接触,从而达到边坡危岩体快速加固的目的。
第一种大型倾倒式危岩体维护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加固处理措施单一,当危岩体规模较大或在不能进行爆破清除的情况下,采用单一治理的方法往往难以达到治理效果,其安全稳定性不能保证。第二种倾倒破坏型危岩体治理办法存在的问题是:当危岩体裂隙、夹层发育稳定性较差时,在危岩体下方软弱层开设水平孔,其施工风险较大。第三种边坡危岩体快速加固装置存在的问题是:该维护结构所采取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对于具有宽大裂隙、规模较大且复杂的危岩体难以保证其安全稳定。
因此,以上现有技术依然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考虑到目前危岩体治理技术方面的缺陷,针对可能发展为滑坡的危岩体,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治理危岩体的微型桩+锚杆(索)混用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联合支护结构是采用微型桩结合锚杆或锚索混用联合支护结构,包括在下部危岩体设有的双排布置的微型钢管桩,该微型钢管桩包括直径不大于300mm的圆形中空预制钢管桩身、内置三根钢筋束,该微型钢管桩伸入地面以下不小于3m,以保证微型桩具有足够长度的嵌固段;该微型钢管桩顶部设置桩顶冠梁,桩顶冠梁将双排微型钢管桩连接起来,使其整体协同受力;微型钢管桩之间设置预制混凝土挡板,前述的预制混凝土挡板采用网片挂网喷混覆盖,并且在微型钢管桩中设有PVC排水管,PVC排水管穿过前述的网片;前述的微型钢管桩与危岩体之间采用回填混凝土进行回填处理,使危岩体下部与地面充分接触;危岩体上部坡面设置框格梁,框格梁节点处设置预应力锚索或锚杆,框格梁底部延伸至桩顶冠梁,框格梁内设有回填土,回填土内种植草籽,起到绿化作用。
进一步的,前述的预制混凝土挡板上的网片采用双层钢筋网,钢筋直径8-10mm,喷混混凝土标号为C25或C30;前述的回填混凝土标号为C25或C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98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内胎轮胎气密层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锯条式钢板切割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