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549886.7 | 申请日: | 2020-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81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 发明(设计)人: | 蒲黍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 |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余江 |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理 危岩体 联合 支护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联合支护结构是采用微型桩结合锚杆或锚索混用联合支护结构,包括在下部危岩体设有的双排布置的微型钢管桩(1),该微型钢管桩(1)包括直径不大于300mm的圆形中空预制钢管桩身、内置三根钢筋束,该微型钢管桩(1)伸入地面以下不小于3m,以保证微型桩具有足够长度的嵌固段;该微型钢管桩(1)顶部设置桩顶冠梁(4),桩顶冠梁(4)将双排微型钢管桩(1)连接起来,使其整体协同受力;微型钢管桩(1)之间设置预制混凝土挡板(6),所述预制混凝土挡板(6)采用网片挂网喷混覆盖,并且在微型钢管桩(1)中设有PVC排水管(3),PVC排水管(3)穿过所述网片;所述微型钢管桩(1)与危岩体之间采用回填混凝土(2)进行回填处理,使危岩体下部与地面(5)充分接触;危岩体上部坡面设置框格梁(9),框格梁(9)节点处设置预应力锚索(7)或锚杆(8),框格梁(9)底部延伸至桩顶冠梁(4),框格梁(9)内设有回填土(10),回填土(10)内种植草籽,起到绿化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挡板(6)上的网片采用双层钢筋网,钢筋直径8-10mm,喷混混凝土标号为C25或C30;所述回填混凝土(2)标号为C25或C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格梁(9)断面尺寸为300×300mm或400×400mm,框格梁(9)间距2.5~3.0m,沿着坡面布置;预应力锚索(7)或锚杆(8)均施工预应力,所述锚杆(8)为全粘结型,设计布置在危岩体的上部及下部,中部采用预应力锚索(7),预应力锚索(7)锚固段伸入危岩体中风化一定深度,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锚固力,预应力锚索(7)或锚杆(8)外锚头和框格梁(9)浇筑在一起。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拟治理的危岩体范围,先实施下部双排微型钢管桩(1),微型钢管桩(1)底部嵌入地面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在微型钢管桩(1)的顶部设置桩顶冠梁(4);
步骤2.微型钢管桩(1)之间设置预制混凝土挡板(6),一边安装预制混凝土挡板(6)的同时,一边浇筑混凝土,最后在微型钢管桩(1)之间设置PVC排水管(3),用以排泄危岩体内部的裂隙水,最终完成危岩体下部结构的施工;
步骤3.待危岩体下部施工完毕且达到一定的设计龄期后,开始着手危岩体上部的施工,施工前,现将危岩体表面的残渣、腐殖质清除干净,按照一定的坡比修整坡面;
步骤4.坡面采取挂网喷混,网片采用双层网,完成挂网喷混后,然后实施框格梁(9)和预应力索(7)或锚杆(8),将预应力索(7)或锚杆(8)封锚在框格梁(9)的节点处,框格梁(9)内设置一定深度的排水孔,用以排泄危岩体内部的裂隙水;
步骤5.最后在框格梁(9)内设置回填土(10)覆盖一定厚度,用以种草绿化,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988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内胎轮胎气密层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锯条式钢板切割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