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桑树花青素-3-O-葡萄糖苷-2-O-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的克隆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24163.1 | 申请日: | 202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11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曾益春;黄盖群;刘刚;危玲;代洁;郑继川;姚永权;李永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10 | 分类号: | C12N15/10;C12N15/54;C12N15/82;A01H5/00;A01H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程华 |
地址: | 637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桑树 花青素 葡萄 糖苷 糖醛酸 转移酶 基因 克隆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桑树花青素‑3‑O‑葡萄糖苷‑2‑O‑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的克隆方法及其应用,所述克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桑树供试样本总RNA提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桑树MaUGAT基因的克隆。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方法克隆的桑树花青素‑3‑O‑葡萄糖苷‑2‑O‑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在桑椹种质培育过程中的应用。本发明从川桑基因组数据库比对并鉴定到1个花青素‑3‑O‑葡萄糖苷‑2‑O‑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从粤椹大10的桑椹中克隆到该基因,本发明丰富了桑椹甚至桑科植物中的相关数据,为桑树遗传改良提供候选基因,促进桑椹品质提升,更好地为果桑产业化服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桑树花青素-3-O-葡萄糖苷-2-O-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的克隆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花青素(Anthocyanin)是决定植物花、果实和种子等颜色的重要色素之一,属黄酮多酚类化合物。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花青素具有抗炎症、抗肿瘤、调节血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表明其在植物抗逆和预防人类慢性疾病中可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桑椹花青素含量较高,因此现在对桑椹花青素的开发与利用正成为热点,然而关于桑树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及机制的研究还较少。花青素生物合成属于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一部分,该途径包含基因数量多且功能复杂,由于不同基因的表达具有差异性,因此即存在协同,也存在竞争,致使代谢产物并非花青素这一种。
Shinya S等在红雏菊(Bellis perennis)的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鉴定到一个花青素-3-O-葡萄糖苷-2-O-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pUGAT)基因,定量PCR分析表明,BpUGAT基因的转录产物可以在红色花瓣中特异性地检测到,与植物体内酶活性的时空分布相一致,功能分析证实其催化葡萄糖醛酸糖基从UDP-葡萄糖醛酸向花青素3-O-6″-O-丙二酰葡萄糖苷的3-葡萄糖基部分的2″-羟基上转移,表明UGAT基因处于UDP葡萄糖-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UFGT)的下游。研究表明,花青素-3-O-葡萄糖苷-2-O-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AT)催化花青素-3-O-葡萄糖苷转化为花青素3-O-(2-O-β-D-葡萄糖醛酸基)-β-D-葡萄糖苷,最终形成稳定的花色苷物质。因此,花青素-3-O-葡萄糖苷-2-O-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可能参与调控桑椹中花青素的代谢过程,表明这其在花青素积累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目前还未有关于桑树花青素-3-O-葡萄糖苷-2-O-葡萄糖醛酸转移酶(MaUGAT)基因的克隆和应用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桑树花青素-3-O-葡萄糖苷-2-O-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的克隆方法及其应用。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桑树花青素-3-O-葡萄糖苷-2-O-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的克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桑树供试样本总RNA提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
粤椹大10的桑椹样本用液氮研磨成粉末,按照试剂盒标准抽提步骤提取样本总RNA,采用Nano Drop2000微量分光光度计来检测总RNA提取质量,计算OD260/OD280的比值,当比值为1.8-2.2左右时,表明总RNA提取的质量较好。按照第一链cDNA合成试剂盒操作流程配置20μL反应体系,反转录合成cDNA第1链。
步骤2、桑树MaUGAT基因的克隆
参考红雏菊(BpUGAT)基因序列,上传至川桑基因组数据库(https://morus.swu.edu.cn/morusdb/)进行序列比对,与它相似率最高的是Morus016781基因,即桑树(MaUGAT)基因,根据该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引物序列如SEQ:ID:NO:1-SEQ:ID:NO: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241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3D打印线材盒的防潮装置
- 下一篇: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及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