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大数据的厨余垃圾分类回收信用评价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517540.9 | 申请日: | 2020-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72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 发明(设计)人: | 秦永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绿港环境资源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F1/14 | 分类号: | B65F1/14;B65F1/00;G06K7/14;G06Q10/00;G06Q30/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乐易联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69 | 代理人: | 余哲玮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 垃圾 分类 回收 信用 评价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厨余垃圾分类回收信用评价系统,包括垃圾回收箱,用于分类回收垃圾,包括厨余垃圾回收箱;安装在垃圾回收箱上身份识别模块,以及安装厨余垃圾回收箱内的垃圾识别模块;与所述身份识别模块和垃圾识别模块连接的信用评价模块,信用评价模块根据身份识别模块识别的身份信息和垃圾识别模块检测结果给丢垃圾人的信用进行评价;与所述信用评价模块连接的用户模块,用户模块登录用户信息并能获取登录用户身份信息的信用值以及信用增减历史记录信息。本发明通过身份识别模块和垃圾识别模块结合,实现对厨余垃圾检测以及丢垃圾人的信用评级,让丢垃圾人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和重要性,有助于垃圾分类的正确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垃圾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厨余垃圾分类回收信用评价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城市垃圾的主要成分平均比例为可分解有机物占65%、塑料占13%、废纸9%、玻璃2%、金属1%、其他物质10%。可分解有机物主要为厨余垃圾,所以居民生活垃圾可以分为两大类进行处理,厨余垃圾和非厨余垃圾,厨余垃圾可以通过产沼制肥技术生产出沼气和肥料;非厨余垃圾可以通过垃圾分选装置回收可利用资源。
目前垃圾分类在全国陆续推行,但厨余垃圾是各类垃圾中较难处理的一类,在日常中厨余垃圾不仅固液混合,而且脏污油腻、易渗漏、腐败、发散出刺鼻的气味,厨余垃圾是日常生活中数量最庞大的一类垃圾,也是分类最难的一类,因此常常出现分类错误,比如将骨头和厨余垃圾混合一类,因此如何更正大多数居民分类垃圾是一个难题。
鉴于此,申请本专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种基于大数据的厨余垃圾分类回收信用评价系统,该系统可对厨余垃圾进行检测,并通过积分信用等方式激励居民垃圾分类,以及更改丢错垃圾的情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大数据的厨余垃圾分类回收信用评价系统,包括:
垃圾回收箱,用于分类回收垃圾,其中包括厨余垃圾回收箱;安装在垃圾回收箱用于获取丢垃圾人身份信息的身份识别模块,以及安装厨余垃圾回收箱内用于检测丢入的厨余垃圾是否正确的垃圾识别模块;
与所述身份识别模块和垃圾识别模块连接的信用评价模块,信用评价模块根据身份识别模块识别的身份信息和垃圾识别模块检测结果给丢垃圾人的信用进行评价;
与所述信用评价模块连接的用户模块,用户模块登录用户信息并能获取登录用户身份信息的信用值以及信用增减历史记录信息。
本发明通过身份识别模块和垃圾识别模块结合,实现对厨余垃圾检测以及丢垃圾人的信用评级,让丢垃圾人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和重要性,有助于垃圾分类的正确率。
进一步地,所述垃圾回收箱内还安装有用于检测垃圾是否装满的满桶传感器和用于检测烟雾和火苗的烟雾传感器。
本发明通过在垃圾箱内安装满桶传感器,可及时上报垃圾桶已满,提醒更换垃圾桶,提高体验感;同时还设置烟雾传感器,垃圾桶发生火灾及时报警,避免发生大型火灾,给居民生命及财产造成损失。
进一步地,所述垃圾回收箱上位投递口安装有电磁锁,电磁锁与身份识别模块连接,身份识别模块检测到丢垃圾人身份信息后打开电磁锁,进而实现实名丢垃圾。
通过在垃圾桶上安装电磁锁,有助于智能匹配垃圾与丢垃圾人身份信息,为后续信用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进一步地,所述身份识别模块包括人脸识别模块、可被用户模块识别的显示二维码模块和IC卡读卡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绿港环境资源股份公司,未经绿港环境资源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175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免后期处理的预埋钢筋嵌套模板及其施工方法
- 下一篇:折叠式气膜方舱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