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冷气缸及发动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11992.6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0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冉洪文;何涛;邹雨楠;程仕杰;邹正偉 | 申请(专利权)人: |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重庆隆鑫发动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16 | 分类号: | F02F1/16;F01P3/02;F02F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吕小琴 |
地址: | 400052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冷 气缸 发动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冷气缸及发动机,所述缸体设有缸体冷却夹套,所述缸体冷却夹套被分隔成至少两个冷却腔;本发明将缸体冷却夹套分割成设定个数的冷却腔,从结构上根据冷却需要分布冷却水量,改变冷却水的流动性,提高散热效率,从而使得气缸整体达到较好的冷却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装置及其应用,特别涉及一种水冷气缸。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常用的动力装置,由于发动机是典型的热机,在运行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这些热量如果不及时散发,会快速积聚而导致发动机发生故障,甚至出现安全事故。现有技术中,为解决发动机散热问题,通常采用风冷和水冷冷却发动机,以防止热量的积聚;其中水冷具有冷却效率高且稳定的特点,不易发生发动机过热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冷却水(防冻液)经缸体(水夹套)并冷却缸体后由缸体和缸头的配合端面形成的缸头上水口组合进入缸头冷却水流道冷却后由缸头冷却水出口流出形成发动机整体的水冷循环,具有一定的冷却效果。在气缸体的水夹套内,冷却水从下部进入把水夹套充满后从上部进入缸头,冷却水的流动性较弱,对于刚提的散热具有一定的不良一定影响,从而导致气缸整体冷却效果并不理想。
基于上述问题,需要对气缸冷却结构进行改进,从结构上根据冷却需要分布冷却水量,改变冷却水的流动性,提高散热效率,从而使得气缸整体达到较好的冷却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冷气缸,从结构上根据冷却需要分布冷却水量,改变冷却水的流动性,提高散热效率,从而使得气缸整体达到较好的冷却效果。
本发明的水冷气缸,包括缸体和缸头,所述缸体设有缸体冷却夹套,所述缸体冷却夹套被分隔成至少两个冷却腔;缸体冷却夹套分隔成两个以上的冷却腔,可将冷却水量在区域内进行分散,从而增加流动性,保证散热的全面性和均匀性;缸体冷却夹套分割成冷却腔的方式可以采用现有的机械设计结构,比如铸造时一体成形对冷却水夹套形成隔断,也可以是后加工安装隔板等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至少两个所述冷却腔之间按照冷却水流动方向形成串联、并联或者串并联混合结构;串联指的是冷却腔之间按照水流方向先后设置,并联指的是各个冷却腔按照水流方向并列设置,分别进水并出水,当然进水可形成分支分别进入不同的冷却腔,出水可形成汇流,在此不再赘述;串并联指的是前述的串联和并联混合结构;根据不同冷却需要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利于冷却水全面的均匀的分布,提高散热效率;同时,串联结构冷却腔之间依次冷却,增加流动性,可增大循环速度,利于快速带走热量;并联结构是同时冷却并使得冷却范围全面均匀,减少散热所需负荷。
进一步,所述冷却腔为两个且分别为上下排列上冷却腔和下冷却腔,所述下冷却腔和上冷却腔之间具有连通口,所述冷却水由下冷却腔进入并由上冷却腔流出;从流动方向上来看,上冷却腔和下冷却腔之间为串联结构,冷却水由下冷却腔进入,通过连通口进入上冷却腔,并由上冷却腔流出,形成递进的冷却结构,改善冷却水的流动性,提高冷却效果,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进一步,所述下冷却腔和上冷却腔在圆周方向均被分隔成不连贯结构,即可在缸体冷却夹套的圆周方向设置隔挡,该隔挡使下冷却腔和上冷却腔在圆周方向不贯通,隔挡可专门制作也可利用缸体上的原有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所述下冷却腔的进水口靠下设置且与所述连通口在圆周方向分列下冷却腔的分隔处的两侧;所述上冷却腔的出水口靠上设置且与连通口在圆周方向分列上冷却腔的分隔处的两侧;这里的分隔处指的是下冷却腔和上冷却腔在圆周方向均被分隔成不连贯结构的位置,在此不再赘述;如图所示,下冷却腔的进水口靠下设置,连通口在下冷却腔的上部,且分列下冷却腔的分隔处的两侧,冷却水由进水口进入下冷却腔,由于具有分隔处,且流通口位于分隔处的另一侧,进水在圆周方向环绕流经整个下冷却腔后从连通口流出进入上冷却腔,由于上冷却腔结构类似,冷却水在圆周方向环绕流经整个上冷却腔后流出;整体上冷却水流动路线明确且具有相对现有技术较长的长度,从而提高缸体散热效率,利于充分冷却缸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重庆隆鑫发动机有限公司,未经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重庆隆鑫发动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119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