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电池冷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02531.2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616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宇土肇;高沢正信;长仓正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1;B60H1/00;B60H1/14;B60H1/32;B60L58/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杨文娟;臧建明 |
地址: | 日本东京港区南青山2***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用电 冷却 装置 | ||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用电池冷却装置,在装载有驱动用的电池的车辆中包括:电池收容部(电池胶囊),收容电池;外部空气导入用通道,将车辆的外部的空气作为外部空气来导入;热交换器,对已被导入外部空气导入用通道中的空气进行冷却;第一空气调节用通道,与热交换器及车厢连通,用于将由热交换器进行了冷却的空气供给至车厢;第二空气调节用通道,与热交换器及电池收容部连通,用于将由热交换器进行了冷却的空气供给至电池收容部;第一排出用通道,朝车辆的外部排出车厢内的空气;以及第二排出用通道,朝车辆的外部排出电池收容部内的空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电池冷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车辆驱动用电池的气冷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马达用作驱动源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汽车中,马达由从电池供给的电力来驱动,而使车辆行驶。电池因车辆的行驶条件或环境条件而发热,因此为了防止由电池的温度上升所引起的性能的下降及劣化的进行,需要对电池进行冷却的装置等。
作为电池的冷却方式,存在气冷式与水冷式。其中,作为以往的气冷式的电池冷却装置,已知有利用车厢内的空气对电池进行冷却,使冷却后的排风再次在车厢内循环的结构。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的结构,其在装载在混合动力车辆的对收容电池的电池组进行冷却的冷却系统中,包括:温度传感器,检测发动机的冷却水温;管道,与车厢及蓄电装置连通;鼓风机,设置在管道,将车厢内的空气输送至蓄电装置;连通口,设置在后玻璃附近,用于使对蓄电装置进行冷却后的空气返回至车厢内;以及控制装置。在所述结构中,车厢内的空气经由吸气管道而被输送至电池组,与电池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对电池进行冷却。而且,热交换后的空气被朝电池组的后方的行李舱排出,从行李舱经由设置在包裹架的连通口而再次返回至车厢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1080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冷却系统那样,使对电池进行冷却后的空气返回至车厢的结构中,在电池中产生的热在车厢内移动。其结果,车厢内的温度局部地上升,因此产生车厢内的供冷的效率下降,并且对例如坐在后部座位的乘客带来由暖风所引起的不快感等使空气调节性能的商品性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此种课题而形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气冷式的电池冷却装置中,可不使车厢内的空气调节性能恶化,而高效地对电池进行冷却的电池冷却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车辆用电池冷却装置,其中,装载有驱动用的电池2的车辆中包括:电池收容部(实施方式中的(以下,在本项中相同)电池胶囊3),收容电池2;外部空气导入用通道4,将车辆的外部的空气作为外部空气来导入;热交换器5,对已被导入外部空气导入用通道4中的空气进行冷却;第一空气调节用通道6,与热交换器5及车厢10连通,用于将由热交换器5进行了冷却的空气供给至车厢10;第二空气调节用通道7,与热交换器5及电池收容部连通,用于将由热交换器5进行了冷却的空气供给至电池收容部;第一排出用通道8,朝车辆的外部排出车厢10内的空气;以及第二排出用通道9,朝车辆的外部排出电池收容部内的空气。
根据所述车辆用电池冷却装置,车辆的外部的空气被导入外部空气导入用通道中,由热交换器进行冷却后,分别经由第一空气调节用通道及第二空气调节用通道而相互独立地被供给至车厢与电池收容部。由此,可独立且高效地进行车厢内的供冷与电池的冷却。
另外,由于电池被收容在电池收容部内,并且排出车厢内的空气的通道、及排出电池收容部内的空气的通道分开设置,因此可防止与电池进行热交换后的排风直接流入车厢内,可防止车厢内的空气调节性能恶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25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