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同轴毛细管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01891.0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70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陶胜洋;冯时;杨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周莹;李馨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复使用 同轴 毛细管 微流控 芯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微流控芯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同轴毛细管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方法。芯片包括基底,对阵平台,对针器和接收器,基底上开设有孔作为视窗;视窗两侧分别固定有对针平台,对针平台一侧开设带有内螺纹的孔一;对针平台内部同轴线上从孔一依次设置圆形槽一、方形槽;方形毛细管的两端分别置于两个对针平台的方形槽内,接收器和对针器分别置于两个对针平台的孔一内;一根圆形毛细管一端固定于接收器,另一端置于方形毛细管内;另一根圆形毛细管一端固定于对针器,另一端置于方形毛细管内。本发明实现了同轴玻璃微流控芯片的重复使用,保证了圆形毛细管在方形管内的同轴准确排列,并可随时调节两个根圆形毛细管之间的距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流控芯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同轴毛细管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同轴玻璃毛细管微流控芯片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核-壳微囊生产装置。具有核-壳结构的微囊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药物和营养物质受控释放,到微量液体快速检测、分子捕获等都具有可以深入挖掘的潜力。传统的同轴玻璃毛细管微流控芯片装置由两个圆形的、具有锥形头的毛细管组成,它们在一个方形毛细管内同轴相对排列,并相互间隔一定距离。传统的装置在制作的过程中易出现方形毛细管与圆形毛细管无法保证同轴对齐的问题,这会直接导致芯片无法正常产生核-壳结构的胶囊。另一方面,现有的同轴玻璃毛细管微流控芯片均是一次性使用,在液体流动时,如果发生堵塞,则导致液体不能正常流动以至于芯片报废;除此之外,圆形毛细管多以环氧胶固定,无法移动,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两根圆形毛细管的相对距离不合适,由于固定后无法移动调整距离,则同样无法产生合格的核-壳结构的微囊;与此同时,传统芯片多为玻璃等易碎材料制备,改进之后,芯片可采用金属,聚合物等材料制备,在保证观察不受影响时,更加耐用。
因此,改进现有的同轴玻璃毛细管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及制备工艺,在保证方形毛细管内同轴准确排列的前提下,芯片又可以重复使用,同时可以灵活的改变圆形毛细管相对的距离,进而调整产生的微囊大小,这将对核-壳微囊的生产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同轴毛细管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可快速制造可重复使用的同轴毛细管微流控芯片。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轴毛细管微流控芯片,包括圆形毛细管,方形毛细管,还包括:
基底,所述基底上开设有孔作为视窗;
对针平台,所述对针平台设有两个,所述对针平台一侧开设带有内螺纹的孔一;所述对针平台内部同轴线上从孔一依次设置圆形槽一、方形槽;
对针器,所述对针器为带有外螺纹的柱体与孔一相匹配,对针器内部开开设有圆形槽二用以固定圆形毛细管;
接收器,所述接收器为带有外螺纹的柱体与孔一相匹配,接收器内部开设有圆形槽三用以固定圆形毛细管;
所述两个对针平台分别固定于基底上视窗的两侧;方形毛细管的两端分别置于两个对针平台的方形槽内,所述接收器和对针器分别置于两个对针平台的孔一内;一根圆形毛细管一端固定于接收器,另一端置于方形毛细管内;另一根圆形毛细管一端固定于对针器,另一端置于方形毛细管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对针器的两端分别设有带内螺纹的孔二和孔三,圆形槽二将孔二和孔三连通;所述接收器靠近孔一的一端设有带内螺纹的孔四,孔四与圆形槽三相通;所述孔二、孔三、孔四内径均与所用的倒锥接头相匹配;优选地,所述接收器圆形槽三的一端设有旋钮,所述对针器孔三的一端设有旋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18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