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湿酵母上发酵全麦啤酒酿造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96670.9 | 申请日: | 2020-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0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 发明(设计)人: | 闫春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明湖俏啤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C5/00 | 分类号: | C12C5/00;C12C7/01;C12C11/02 |
| 代理公司: | 广东有知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81 | 代理人: | 张欢 |
| 地址: | 250001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酵母 发酵 啤酒 酿造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酵母上发酵全麦啤酒酿造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将小麦芽加入至水中,升温至40‑50℃,加入α淀粉酶,搅拌状态下酶解10‑20min,得到预处理小麦芽;将预处理小麦芽低温,研磨过程中保持研磨温度不高于50℃,升温至55‑65℃糖化1‑2h,碘试合格后过滤,将滤液煮沸后加入酒花,继续煮制2‑3h,加入糖浆混合均匀,回旋沉淀;向上述产物中填充氧气,加入湿酵母进行发酵,发酵温度为10‑14℃,至糖度下降至4‑5°P时升温至16‑18℃,继续发酵至双乙酰浓度降低至0.05mg/L时,发酵过程中控制压强为0.05‑0.1Pa,降温冷贮,得到酒液;将酒液过滤、稀释、灌装、杀菌得到全麦啤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啤酒酿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湿酵母上发酵全麦啤酒酿造工艺。
背景技术
啤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酒精饮料之一,是继水、茶之后消耗量排名世界第三的饮料,目前国外全小麦啤酒的生产已取得较快发展。但近年来,随着啤酒行业的发展,啤酒品种差异化越来越明显,我国啤酒的正规化生产源于十九世纪末。五六十年代,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复苏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政府斥资兴建了一批啤酒厂,使我国的啤酒生产业初具规模。至八十年代,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啤酒产业也得了空前的发展,并迅速成为了一个啤酒大国。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小麦生产国,开发小麦精深加工产品,有利于促进小麦产业多元化发展,延长小麦产业链。小麦芽浸出物含量比大麦芽高,淀粉酶丰富,糖化力高,来源广泛,被用作生产普通啤酒、麦啤酒的原料。通常,目前市场上所见的小麦啤酒是指以小麦芽为主要原料,由于我国啤酒的产量需求很大,利用传统的小麦芽原料酿制,啤酒发酵不彻底,原料消耗过大,成本高,若发酵过于彻底,则易导致啤酒发馊,严重影响风味,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湿酵母上发酵全麦啤酒酿造工艺。
一种湿酵母上发酵全麦啤酒酿造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小麦芽加入至水中,升温至40-50℃,加入α淀粉酶,搅拌状态下酶解10-20min,得到预处理小麦芽;
S2、将预处理小麦芽低温研磨5-15min,研磨速度为1000-2000r/min,研磨过程中保持研磨温度不高于50℃,升温至55-65℃糖化1-2h,碘试合格后过滤,将滤液煮沸后加入酒花,继续煮制2-3h,加入糖浆混合均匀,回旋沉淀;
S3、向S2产物中填充氧气,加入湿酵母进行发酵,发酵温度为10-14℃,至糖度下降至4-5°P时升温至16-18℃,继续发酵至双乙酰浓度降低至0.05mg/L时,发酵过程中控制压强为0.05-0.1Pa,降温冷贮,得到酒液;
S4、将酒液过滤、稀释、灌装、杀菌得到全麦啤酒。
优选地,S1中,小麦芽与水、α淀粉酶的质量比为10-20:50-100:0.4-1.8。
优选地,S1中,α淀粉酶的比活力为2000-3000U/g。
优选地,S2中,低温研磨时间为8-12min,研磨速度为1200-1800r/min,研磨过程中保持研磨温度不高于45℃。
优选地,S2中,糖化温度为58-62℃,糖化时间为1.3-1.7h。
优选地,S3中,加入湿酵母至其浓度为2-3.5×106个/mL。
优选地,S3中,加入湿酵母后,11-13℃发酵至糖度下降至4.2-4.8°P。
优选地,S3中,升温至16.5-17.5℃,继续发酵至双乙酰浓度降低至0.05mg/L。
优选地,S3中,酵过程中控制发酵罐压强为0.06-0.08Pa。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如下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明湖俏啤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明湖俏啤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966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