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滨海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剂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85272.7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12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刘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7/40 | 分类号: | C09K17/40;B09C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宋鹤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滨海 石油 污染 土壤 修复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石油污染修复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了一种滨海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剂,包括以下组分:蛭石、珍珠岩、草木灰、水泥、松针土、酒糟、植物秸秆、真菌、保湿剂和动物粪便。本发明各组分协调配合,能够高效实现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实施例的结果表明,本发明所提供的修复剂尤其适合滨海山地环境中石油污染土壤的实际情况,可对高盐、高碱、高湿的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并且可以在37℃以下发挥修复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污染修复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滨海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石油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需要它作为能源和原料。当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石油生产大国,生产条件和污染控制技术相对比较落后。
处理石油污染土壤的常见技术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常见方法,其处理方式主要有焚烧法、换土法和隔离法。虽然物理法能够在不改变目标物质本身化学性质的前提下进行有效去除,但是其方法大多会造成二次污染,并且也正是由于不改变目标物质本身化学性质,导致其设备复杂和前期准备工作量巨大,直接提高了物理法修复成本,阻碍了技术的广泛推广。
化学法是利用特定的化学反应来对石油累污染物进行分离、回收或者改变污染物的属性,使其成为对环境无毒害作用的物质。虽然通常除油效果较好,但是操作过程复杂、投资费用高,而且需投入化学试剂,所加入的化学试剂易破坏土壤环境正常的生态平衡,引起二次污染。
生物法是目前土壤修复行业中最为环保的治理方案,该法主要利用生物的代谢行为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将土壤自净能力进行人工加强,不仅能去除污染物质,而且对土壤质量也存在一定的恢复效果。但由于现有的生物法修复周期过长,在管理上存在难度,无法适应实际项目的需要,在推广上也同样存在阻碍。并且,我国地形环境复杂,气候多样,能结合我国实际的技术相对较少;尤其缺乏针对低温、高盐、高碱、高湿的特殊土壤环境中的石油污染生物修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滨海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剂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土壤修复剂低温、高盐、高碱、高湿的特殊土壤环境中的石油污染生物修复,能够使得污染土壤中的油分得到有效降解和固定。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滨海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剂,包括以下组分:蛭石、珍珠岩、草木灰、水泥、松针土、酒糟、植物秸秆、真菌、保湿剂和动物粪便。
优选的,以质量份计,各组分的用量分别为:1~5份蛭石、10份珍珠岩、5~15份草木灰、5~10份水泥、5~12份松针土、1~5份酒糟、20~30份植物秸秆、5~10份保湿剂和10~25份动物粪便;所述滨海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剂中真菌的活菌数≥106cfu/g。
优选的,所述保湿剂为羟乙基纤维素、粉煤灰、聚天门冬氨酸、甲基丙烯酸酰胺和壳聚糖的混合物;
所述羟乙基纤维素、粉煤灰、聚天门冬氨酸、甲基丙烯酸酰胺和壳聚糖的混合物的质量比为(20~30):(0.5~2):(10~12):20:(20~30);
所述植物秸秆的粒径≤10mm;所述水泥的pH值7~8。
优选的,所述真菌为刺孢小克银汉菌、白腐真菌和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复合真菌;所述复合真菌中刺孢小克银汉菌、白腐真菌和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活菌数为1:1:1。
优选的,所述植物秸秆的粒径为1~5mm;所述植物秸秆以玉米秸秆生物炭的形式提供;所述水泥的pH值7~8。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滨海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剂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52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