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坑槽钢板桩型钢支撑系统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77994.8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7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梁智雄;吴凌;蒙俊新;闭富宗;刘文锋;莫日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建工集团第一安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17/08;E02D19/22;E02D5/04;E02D5/08 |
代理公司: | 南宁智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29 | 代理人: | 邓世江 |
地址: | 5302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坑 槽钢 型钢 支撑 系统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基坑槽钢板桩型钢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系统包括沿基坑槽(1)内侧壁铺设的围护结构(2)、横跨设置在基坑槽(1)口部两端且固定在围护结构(2)上端侧壁上的上支撑结构(3)和设置在基坑槽(1)的口部以下与底部之上的多道下支撑结构(4),该下支撑结构(4)的两端与设置在基坑槽(1)内两侧的围护结构连接;所述下支撑结构(4)包括下钢围檩(40)和下型钢支撑梁(41),在围护结构(2)上分别设置多层所述下钢围檩(40),且下钢围檩(40)沿基坑槽(1)的内侧壁环绕方向通过螺栓连接在围护结构(2)表面上,沿基坑槽(1)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多根相互平行的所述下型钢支撑梁(41),该下型钢支撑梁(41)的两端通过螺栓分别与所述下钢围檩(4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槽钢板桩型钢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坑(1)底部两端和两侧壁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水方涵(5),所述围护结构(2)包括多根呈竖直相互扣接且铺设在所述基坑槽(1)内侧壁上的钢板桩(20),在所述钢板桩(20)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层三角托架(21),在每层三角托架(21)上分别水平对应设置所述上支撑结构(3)和下钢围檩(40),所述下型钢支撑梁(41)的两端通过螺栓与所述下钢围檩(40)可拆卸连接,所述基坑槽(1)底部的下钢围檩(40)设置在基坑槽(1)的内侧壁与排水方涵(5)的外壁之间,在所述上钢围檩(30)的中部和两端位置且在上型钢支撑梁(31)的一端端部设置有上钢活络头(33),在上钢活络头(33)内设置有上千斤顶(32),该上型钢支撑梁(31)的一端端部与上钢围檩(30)之间通过上千斤顶(32)的输出轴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坑槽钢板桩型钢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结构(3)包括两条平行横跨在基坑槽(1)口部的上钢围檩(30)和平行连接在两条上钢围檩(30)之间的多根上型钢支撑梁(31),所述上钢围檩(30)沿基坑槽(1)口部的长度方向设置在钢板桩20上,该上钢围檩(30)通过螺栓和过三角托架(21)固定在钢板桩(20)的外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坑槽钢板桩型钢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坑槽(1)的口部边缘周围外侧设置有拉桩(11),该拉桩(11)上设置有与围护结构2连接的铁链或铁质拉绳(12),在拉桩(10)上设置有围栏。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基坑槽钢板桩型钢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桩(20)具有槽体(200),在槽体(200)边缘具有向外弯折的扣接翼(201),该扣接翼(201)沿槽体(200)的延伸方向设置在所述钢板桩(20)的边缘外侧,每块钢板桩(2)之间通过扣接翼(201)相互拼排扣接串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坑槽钢板桩型钢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相邻钢板桩(20)的槽体(200)背部设置有H形支撑钢桩(22),该H形支撑钢桩(22)从基坑槽(1)的口部延伸至底部,且H形支撑钢桩(22)与槽体(200)的背部通过螺栓或销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坑槽钢板桩型钢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200)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圆弧形、方形或等腰梯形截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坑槽钢板桩型钢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型钢支撑梁(41)的两端分别通过下钢活络头(6)连接在所述下钢围檩(40)上,在每一层所述下钢围檩(40)的中部和两端且在在所述下型钢支撑梁(41)的一端端部上分别设置有下千斤顶(7),该下千斤顶(7)设置在下钢活络头(6)内,该下型钢支撑梁(41)的一端端部与下钢围檩(40)之间通过下千斤顶(7)的输出轴传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坑槽钢板桩型钢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钢活络头(6)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加强钢板(8),该加强钢板(8)通过螺栓依次连接在钢活络头(6)与下型钢支撑梁(41)的端部上。
10.一种基坑槽钢板桩型钢支撑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施工测量定位数据对进行开挖沟槽形成基坑槽(1),按照基坑槽(1)的图纸尺寸要求平整场地,围护结构(2)采用钢板桩(20)相互串联拼接安装,安装前对钢板桩(20)进行标高放样,在钢板桩(20)、上钢围檩(30)和下钢围檩(40)上进行标记,然后将钢板桩(20)吊装至基坑槽1内进行安插形成围护结构(2),使钢板桩(20)的桩顶与高出基坑槽(1)的口部水平地面;
步骤2:根据标记位置,在钢板桩(20)的外壁上安装三角托架(21),在地面进行上钢围檩(30)拼接,拼接需保证等强度连接;先将拼接好的上钢围檩起吊安放在三角托架(21)上,并使上钢围檩(30)与钢板桩(20)紧密接触,保证上钢围檩(30)的两端横跨在所述基坑槽(1)两端口部边缘的支撑台(10)上,沿上钢围檩(30)每隔3米~4米设置一道上型钢支撑梁,将上型钢支撑梁(31)的一端固定在上钢围檩(30)上,上型钢支撑梁(31)的另一端通过上钢活络头(33)连接在所述上钢围檩(30)上,以便拼接形成基坑槽(1)上支撑结构(3),其中,上型钢支撑梁(31)的钢支撑长度比基坑槽(1)的宽度短10~30cm,上型钢支撑梁(31)的两端标高偏差不大于20mm和L0/600,L0为上型钢支撑梁的长度;
步骤3:在上钢活络头(33)内设置上千斤顶(32),启动上千斤顶(32)使上型钢支撑梁(31)稳定、紧压连接在基坑槽(1)两侧的上钢围檩(30),使上钢围檩(30)紧压在钢板桩(20)的上端,对基坑槽(1)的上端侧壁进行支撑防护;
步骤4:开挖到一定深度时,在新开挖的基坑槽底部按步骤2至步骤3安装拼接形成第一道下支撑结构(4),即先将拼接好的下钢围檩(40)起吊安放在三角托架(21)上,并使下钢围檩(40)与钢板桩(20)紧密接触,且保证下钢围檩40的两端横跨于基坑槽(1)口部两端的支撑台(10)上支撑,在下钢围檩(40)上每隔3米~4米距离设置一道下型钢支撑梁(41),将下型钢支撑梁(41)的一端固定在下钢围檩(40)上,下型钢支撑梁(41)的另一端通过下钢活络头(6)连接在所述下钢围檩(40)上,以便拼接形成第一道下支撑结构(4),其中,下型钢支撑梁(41)钢支撑长度比基坑槽宽度短10~30cm,型钢支撑梁两端标高偏差不大于20mm和L1/600,L1为下型钢支撑梁的长度;
步骤5:在下钢活络头(6)的滑槽内安装下千斤顶(7),并启动下千斤顶(7)使下型钢支撑梁(41)顶出对下钢围檩(40)进行预应力施加,然后在下钢活络头(6)的滑槽内顶入钢楔并敲紧,钢楔伸入下钢活络头(6)内长度不应小于20cm,从而在每一层三角托架(21)上安装一道下支撑结构(4),在第一道下支撑结构(4)上继续向下开挖;待开挖到一定深度时,在新开挖的基坑槽(1)底部按步骤2至步骤3安装拼接形成第二道下支撑结构(4),然后继续进行基槽土方开挖,并以此类推施工,直至达到设计要求基坑槽底部标高,其中,下千斤顶(7)在下钢活络头(6)的支撑轴线两侧对称、等距放置,且应同步施加压力;预加力应至设计值并在压力稳定后,通过加强钢板(8)进行再次加固连接;预应力施加完成后,下钢活络头(6)的头颈伸出下型钢支撑梁(41)的长度不应大于30cm,否则应在加完预应力后下活络头两端焊接槽钢将其固定;预应力施加完成后,将下型钢支撑梁(41)的端部与下钢围檩(40)之间的间空隙用钢板垫紧;当土质较差或基坑槽开挖深度较深时,为增强钢板桩抵抗基土侧压力,应在钢板桩(20)的背部插入H形支撑钢桩(22)。
步骤6:基坑槽土方开挖至施工标高后,施工基坑槽(1)底部混凝土垫层,再施工基坑槽内的排水方涵(5),排水方涵(5)与下型钢支撑梁(41)相碰影响施工时,需待底板换撑传力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能拆除下支撑结构(4);下支撑结构(4)的拆除由下往上拆除,然后回填土方至每一道下支撑结构(4)时,再拆除剩余的下支撑下钢围檩(40)和下型钢支撑梁(41),回填土方完成后拆除上支撑结构(3)并拔出钢板桩(20)和H形支撑钢桩(22),每条钢板桩(20)的长度不超过6m,每层下支撑结构(4)之间的高度为5m-6m;拆除时,先用100吨的千斤顶逐步给下型钢支撑梁(41)卸去载荷,敲击塞铁,松动楔块、取出楔块,然后依次给钢活络头内的下千斤顶(32)和100吨的千斤顶减压并在完全放松后,移走100吨的千斤顶,最后控制下型钢支撑梁(41),起吊出基坑槽(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建工集团第一安装有限公司,未经广西建工集团第一安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7799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