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汽车光电耦合器的LED封装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74992.3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01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陈益群;陈泓翰;顾汉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群芯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56 | 分类号: | H01L33/56;H01L25/1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道勤知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39 | 代理人: | 何兵;吕诗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汽车 光电 耦合器 led 封装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汽车光电耦合器的LED封装结构,包括上框架和红外发光LED,所述上框架上设有载片台,所述红外发光LED设于所述载片台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片台上还设有用于密封所述红外发光LED的封装透射层,所述封装透射层包括硅胶和有机硅树脂粉末。上述LED封装结构对于一些参数超标的芯片,可以重新利用,减少报废率,并且芯片配对要求低,方便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光电耦合器封装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应用于汽车光电耦合器的LED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汽车上使用了大量的电子控制装置,许多中高档轿车上采用了十几个或几十个电控单元,而每一个电控单元连接着多个传感器和执行器,并且个控制单元间也需要进行信息交换,因而电子元器件,线束和插接件也越来越多,而通电导线周围便存在着磁场,因而电磁干扰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光电耦合器具有良好的抗电磁干扰等能力,因而在汽车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光电耦合式车身高度传感器、转向盘转角传感器、光导发射器等。
电流传输比(CTR)是指线性光耦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之比,也可以叫作光耦的放大倍数,是光耦的关键指标。CTR由发光LED(IR)功效(PO)、接收PT放大倍数(HFE)、传送光路效率3个因素决定;对于固定结构和成熟工艺,主要影响因素为前面两个。由于工艺波动LED芯片、PT芯片,参数都会变化,都采用分档的方式分类。
公告号为“CN210296369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光耦封装结构,该结构包括:上框架,包括第一载片台,所述第一载片台上设置有聚光结构;红外发光LED,设置在所述上框架的第一载片台上,用于发射光线;下框架,包括第二载片台,所述第二载片台位于所述第一载片台下方;红外接收IC,设置在所述下框架的第二载片台上,用于接收光线;硅胶,设置在所述上框架第一载片台上,用于封装所述红外发光LED;外封装体,呈长方体形状,将所述上框架、红外发光LED、下框架、红外接收IC和硅胶封装成为一个整体,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沿相反方向延伸出所述外封装体。
上述光耦封装结构虽然达到了使LED发光方向集中,提高到达红外接收IC的有效光强,提高产品电流传输比CTR及其集中度,提高产品成品率的技术效果,但是光耦生产过程中为了达到预定的电流传输比,需要对IR(红外发光LED芯片)和PT(红外接收芯片)两种芯片进行配对,如果芯片没有合适的配对,就无法生产,甚至造成材料的报废,上述专利的技术方案并不能有效解决该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汽车光电耦合器的LED封装结构,通过改变光光透射率来控制传送光路效率,进而使得红外发光LED芯片与红外接收芯片能够合适配对达到预定的电流传输比。
鉴于上述状况,本发明的提供的第一种技术方案中LED封装结构包括上框架和红外发光LED,所述上框架上设有载片台,所述红外发光LED设于所述载片台上,所述载片台上还设有用于密封所述红外发光LED的封装透射层,所述封装透射层包括硅胶和有机硅树脂粉末,所述硅胶和所述有机硅树脂粉末混合设置。
本发明的提供的第二种技术方案中LED封装结构包括上框架和红外发光LED,所述上框架上设有载片台,所述红外发光LED设于所述载片台上,所述载片台上还设有用于密封所述红外发光LED的封装透射层,所述封装透射层包括硅胶和炭黑粉。
进一步地,所述硅胶和所述炭黑粉混合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硅胶与所述炭黑粉分层设置,所述封装透射层包括硅胶层和炭黑粉层。
进一步地,所述硅胶层设于所述红外发光LED与所述炭黑粉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炭黑粉层设于所述红外发光LED与所述硅胶层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群芯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宁波群芯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749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