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维飞行环境监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468992.2 | 申请日: | 2020-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006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 发明(设计)人: | 陈锡莲;郭小杰;刘永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九洲空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G5/00 | 分类号: | G08G5/00;G08G5/04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胡川 |
| 地址: | 621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维 飞行 环境 监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维飞行环境监视系统,其包括综合管理模块、防撞处理模块、FPGA模块、射频收发模块和近地告警模块;综合管理模块接收惯导数据、无线电高度数据、大气高度数据,以及利用防撞算法对C模式航迹进行评估,得到防撞告警结果;防撞处理模块根据各数据设置询问周期,在每个询问周期内生成C模式询问信息,对C模式应答译码进行点迹凝聚处理形成C模式航迹;FPGA模块对C模式询问信息进行编码得到C模式询问编码,对中频信号进行采样、下变频、解调处理后得到C模式应答译码;射频收发模块对C模式询问编码进行调制得到C模式询问信号,对天线接收的C模式应答信号进行混频形成中频信号。本发明能够增加环境监视的维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域监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维飞行环境监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载机对飞行环境的监视需求日益纷繁复杂,一方面空中交通态势网络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飞行任务严峻责重,为此更合理设计环境监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飞行环境监视系统只能实现单一的航管应答功能、空中防相撞功能或者ADS-B IN/OUT功能,一方面,各种监视和告警能力均是从各个分立的功能设备中获取,各种系统反映的信息没有整合,增加了各种监视系统之间的告警与显示的协调过程,同时分立系统存在不同的系统延迟,导致信息显示或者告警的不统一,同时也耗费了多实体输入和多实体输出等传输带宽资源;另一方面,环境监视维度不够,低空区域内没有更好地进行地形感知和近地告警提醒。为此,亟需一种模块化、开放式、综合化的多维度环境监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提升载机环境感知能力,顺应机载系统不断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维飞行环境监视系统,能够增加环境监视的维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维飞行环境监视系统,包括综合管理模块、防撞处理模块、FPGA模块、射频收发模块和近地告警模块,所述近地告警模块具有地形数据库和标准机场数据库;
所述综合管理模块用于接收载机输入的惯导数据、无线电高度数据、大气高度数据,并发送至防撞处理模块,以及利用防撞算法对C模式航迹进行评估,得到防撞告警结果,并输出至载机;
所述防撞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惯导数据、无线电高度数据、大气高度数据设置询问周期,在每个询问周期内生成C模式询问信息,并发送至FPGA模块,以及对C模式应答译码进行点迹凝聚处理形成C模式航迹,并发送至综合管理模块;
所述FPGA模块用于对C模式询问信息进行编码得到C模式询问编码,并发送至射频收发模块,以及对中频信号进行采样、下变频、解调处理后得到C模式应答译码,并发送至防撞处理模块;
所述射频收发模块用于对C模式询问编码进行调制得到1030MHz的C模式询问信号,并通过天线进行发射,以及通过天线接收1090MHz的C模式应答信号,对C模式应答信号进行混频形成中频信号发送至FPGA模块;
综合管理模块还用于接收载机输入的轮载状态数据、起落架状态数据、襟翼状态数据,并将惯导数据、无线电高度数据、大气高度数据、轮载状态数据、起落架状态数据、襟翼状态数据发送至近地告警模块;
所述近地告警模块用于结合惯导数据、无线电高度数据、大气高度数据、轮载状态数据、起落架状态数据、襟翼状态数据以及地形数据库和标准机场数据库进行实时近地告警,所述实时近地告警包括过大下降速率告警、过快地形接近率告警、起飞或复飞后掉高度告警、不安全地形净空告警、过大下滑道偏离告警和高度呼叫。
优选的,所述射频收发模块还用于在每个询问周期的空闲时间内侦听1090MHz的S模式断续震荡信号,并发送至FPGA模块,以及对S模式询问编码进行调制得到1030Mhz的S模式询问信号,并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九洲空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九洲空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89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