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级靶向的pH敏感型纳米载药胶束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63620.0 | 申请日: | 202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56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5 |
发明(设计)人: | 陈万涛;李凡;王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9/107 | 分类号: | A61K9/107;A61K41/00;A61K47/64;A61K47/60;A61K47/69;A61K31/704;A61K31/353;A61K31/337;A61K33/243;A61K31/513;A61K31/519;A61K31/4745;A61P3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许亦琳;余明伟 |
地址: | 2000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级 靶向 ph 敏感 纳米 胶束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纳米科技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三级靶向的pH敏感型纳米载药胶束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的纳米载药胶束经所述纳米胶束和药物自组装形成,所述纳米胶束包括疏水内核和亲水外壳,所述疏水内核包括光敏剂,所述亲水外壳包括能靶向整合素受体的配体、穿膜肽和聚乙二醇,所述穿膜肽一端连接光敏剂,另一端连接聚乙二醇,所述聚乙二醇还修饰能靶向整合素受体的配体。本发明的三级靶向的pH敏感型纳米载药胶束以精确地将药物从注射部位输送到细胞核,并且联合光动力治疗进一步杀伤癌细胞。本发明的纳米载药胶束在开发用于增强抗癌治疗的多功能纳米体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科技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三级靶向的pH敏感型纳米载药胶束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纳米载药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近年来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纳米载药系统成功地转化为临床应用产品,在癌症治疗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纳米载药系统对难溶性化疗药物具有良好的增溶作用,可用于靶向给药和基于特殊肿瘤微环境的药物控释。首先,对于癌症的特异性治疗,设计和合成具有癌症靶向的纳米载体可以提高癌症组织周围的化疗药物富集浓度,从而提高癌症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正常组织的非特异性吸收,以减轻其副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纳米载药系统可通过增强通透和滞留(EPR)效应被动靶向肿瘤部位,从而实现高效的抗癌药物传递。在此基础之上,纳米载药系统还可以通过配体或抗体的表面修饰来提高纳米载药系统的主动靶向能力。其次,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理化性质,包括弱酸环境、温度异常、蛋白酶过度表达、缺氧等。此外,肿瘤细胞具有特定的微环境,如溶酶体和内涵体的酸性pH值、细胞质中高浓度的还原性半胱氨酸或谷胱甘肽(GSH)和线粒体中高水平的氧化H2O2。因此,学者们根据以上肿瘤细胞特有的微环境,设计和研究了多种刺激敏感的纳米载体,以实现抗癌药物在肿瘤细胞中的快速、可控释放。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以细胞质为靶向的纳米载体上,对细胞核靶向纳米载体的研究却很少。事实上,细胞核是细胞的“心脏”,是储存、复制和转录遗传物质的中心。此外,细胞核在细胞代谢、生长和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细胞核是典型的抗癌药物如阿霉素和9-硝基喜树碱有效发挥作用的部位。因此,开发核靶向纳米载体有望大大提高现有药物的抗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控制的新型癌症治疗模式,在各种类型的微创肿瘤治疗中出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少有发现其与纳米载药胶束的联用,即使联用其靶向性也较差。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级靶向的pH敏感型纳米载药胶束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胶束,所述纳米胶束包括疏水内核和亲水外壳,所述疏水内核包括光敏剂,所述亲水外壳包括能靶向整合素受体的配体、穿膜肽和聚乙二醇,所述穿膜肽一端连接光敏剂,另一端连接聚乙二醇,所述聚乙二醇还修饰能靶向整合素受体的配体。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聚乙二醇与整合素受体的配体连接;
2)将穿膜肽通过酰胺化反应与光敏剂连接;
3)将步骤1)的产物通过腙键与步骤2)的产物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纳米胶束在制备癌症治疗产品中的用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纳米载药胶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载药胶束经所述的纳米胶束和药物自组装形成。
一种纳米载药胶束的制备方法,将所述的纳米胶束与药物按照2:1~6:1的重量比混合反应,反应结束后即得纳米载药胶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36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