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车辆控制系统以及车辆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44061.9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23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菊池义晃;松本润一;鱼谷昭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L58/10 | 分类号: | B60L58/10;B60L58/12;B60L58/24;B60L58/16;B60L53/8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王强;高培培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控制系统 以及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车辆控制系统以及车辆控制方法。所述车辆包括:电池包,包括二次电池、检测所述二次电池的状态的电池传感器、第一控制装置;第二控制装置,与所述电池包分开设置;及变换器。所述第一控制装置构成为,使用所述电池传感器的检测值来求出表示所述二次电池的输入电流的上限值的电流上限值,所述第二控制装置构成为,使用表示所述二次电池的输入功率的上限值的功率上限值来控制所述二次电池的输入功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车辆控制系统以及车辆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9-15600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控制装置,其使用表示搭载于车辆的二次电池的输入功率的上限值的功率上限值(Win)来控制二次电池的输入功率。
发明内容
近年来,以二次电池为动力源的电动车辆(例如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车)的普及正在发展。在电动车辆中,考虑在二次电池的容量或性能因电池劣化等而降低的情况下,更换搭载于电动车辆的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通常以电池包的形态搭载于车辆。电池包构成为包括二次电池、检测二次电池的状态(例如,电流、电压和温度)的传感器以及控制装置。以下,有时将内置于电池包的控制装置、传感器分别记载为“电池ECU”、“电池传感器”。在电池包搭载与二次电池匹配的周边设备(例如,传感器和控制装置)。在电池包中,进行保养以使二次电池及其周边设备正常工作。因此,在更换搭载于车辆的二次电池时,从车辆保养的观点出发,认为优选的是对包括搭载于车辆的电池包在内进行更换,而不是仅更换二次电池。
如上述日本特开2019-156007所记载的那样,已知有一种控制装置(以下,也称为“功率限制型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与电池包分开搭载于车辆,并使用功率上限值来控制二次电池的输入功率。功率限制型的控制装置构成为进行功率基准的输入限制。功率基准的输入限制是以使二次电池的输入功率不超过功率上限值的方式控制二次电池的输入功率的处理。通常,在采用进行功率基准的输入限制的控制装置的车辆搭载电池包(以下,也称为“功率限制型的电池包”),该电池包包括使用电池传感器的检测值来求出功率上限值的电池ECU。
另一方面,还已知有一种控制装置(以下,也称为“电流限制型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与电池包分开搭载于车辆上,并使用表示二次电池的输入电流的上限值的电流上限值来控制二次电池的输入电流。电流限制型的控制装置构成为进行电流基准的输入限制。电流基准的输入限制是以使二次电池的输入电流不超过电流上限值的方式控制二次电池的输入电流的处理。通常,在采用进行电流基准的输入限制的控制装置的车辆搭载电池包(以下,也称为“电流限制型的电池包”),该电池包包括使用电池传感器的检测值来求出电流上限值的电池ECU。
根据电池包的供需状况(或者库存状况),有时电流限制型的电池包比功率限制型的电池包更容易得到。但是,在现有的车辆中,没有设想将电流限制型的电池包和功率限制型的控制装置组合使用的情况,并且针对用于将电流限制型的电池包和功率限制型的控制装置组合使用的方法没有进行任何研究。因此,在搭载功率限制型的控制装置的车辆中,难以采用电流限制型的电池包。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对电流限制型的电池包中包含的二次电池进行功率基准的输入限制的车辆、车辆控制系统以及车辆控制方法。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具备:电池包,包括第一控制装置;及第二控制装置,与电池包分开设置。电池包还包括二次电池和检测二次电池的状态的电池传感器。第一控制装置构成为,使用电池传感器的检测值来求出表示二次电池的输入电流的上限值的电流上限值。第二控制装置构成为,使用表示二次电池的输入功率的上限值的功率上限值来控制二次电池的输入功率。在该车辆搭载有变换器,该变换器通过将由电池传感器检测出的二次电池的电压的实测值与电流上限值进行乘法运算,而将电流上限值变换为功率上限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440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