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拉力连杆装配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433476.6 | 申请日: | 2020-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198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 发明(设计)人: | 金鑫;李寅岗;马国财;李霏;蒲洋;段裕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天新立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P19/027 | 分类号: | B23P19/027 |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王喆 | 
| 地址: | 10085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拉力 连杆 装配 装置 | ||
1.一种用于拉力连杆装配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拉力连杆装配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底座,以及
垂直设置于底座上的立柱;
所述底座上包括有用以承载拉力连杆的载台;
与载台上的拉力连杆对应配置的转换机构,该转换机构位于立柱上且可沿立柱上下移动;
所述转换机构包括有:
与所述立柱结合固定的主体,以及通过一转轴连接固定在主体上的呈V型结构的支架;所述转轴的轴线垂直于所述转换机构的移动方向;
所述支架包括两个支臂,一个支臂的端部包括有用以将轴承压装入拉力连杆上的轴承孔的压接件;另一个支臂上包括有用以带动螺母旋转进行定力矩拧紧的力矩螺丝刀;
所述转换机构还包括有用以驱动支架绕所述转轴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被配置为可使压接件以及力矩螺丝刀之一与载台上的拉力连杆对应;
所述压接件包括有:
压接气缸;
套设在压接气缸缸杆上的卡爪台;以及
套设在压接气缸缸杆上的弹性件;弹性件被固定于压接气缸缸体的底面与卡爪台的顶面之间;
所述卡爪台的中心包括有贯穿所述卡爪台的镂空,所述压接气缸的缸杆端部穿过所述镂空,并由卡爪台的下端面暴露出,所述卡爪台的下端面的內缘包括有若干用以夹持轴承的卡爪,任意两卡爪形成的夹角均相同;
所述装配方法包括:
将待装的拉力连杆构件装入夹具中并夹紧,保证载台移动时工件不晃动;然后将装有轴承的连接轴手动放入卡爪中卡紧,启动所述装置,气缸充气,转为压装模式,当压接件竖直后,视觉对位装置将连接轴上的轴承与下方夹具上的拉力连杆构件的轴承孔对准,对准后压接件下移,压接气缸的缸杆伸出,将连接轴上的轴承顶入轴承孔,气缸排气,压接件回归原位;暂停所述装置,将夹具松开,翻转拉力连杆,再次调节夹具夹紧拉力连杆;将轴承手动放入卡爪中卡紧,所述装置运行下一步,气缸充气,再次转为压装模式,压接件竖直后,视觉对位装置将轴承与下方轴承孔对准,对准后压接件下移,压接气缸的缸杆伸出,将轴承顶入轴承孔,气缸排气,压接件回归原位,力矩螺丝刀竖直与拉力连杆对应,在已经装配好的轴承上放置垫片,在力矩螺丝刀上配置螺母,所述装置运行下一步,按照设定的扭力值大小对螺母施加预紧力,拧紧结束后,暂停所述装置,从夹具中取出装配好的拉力连杆,进行下一组拉力连杆压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拉力连杆装配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机构还包括有由主体向外延伸出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配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缸杆端部与所述支架两个支臂中的任意一个支臂铰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拉力连杆装配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块体,位于容纳腔内的压簧以及与压簧一端抵接的钢珠,所述钢珠的部分表面由所述块体的内侧面暴露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拉力连杆装配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还包括有用以调整卡爪夹持轴承力度的调整螺栓,所述调整螺栓位于所述压簧的背离块体内侧面的一侧,该调整螺栓螺接于所述块体上,调整螺栓的一端位于容纳腔内并与压簧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拉力连杆装配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台与底座之间包括有在水平面上沿X方向设置的第一驱动副,以及配置于第一驱动副移动部上的沿Y方向设置的第二驱动副;所述载台与第二驱动副的移动部结合固定;所述第一驱动副以及第二驱动副可驱动载台在水平面上沿X方向以及Y方向移动以调整拉力连杆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拉力连杆装配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有位于载台上的用以固定拉力连杆的夹具;所述夹具包括:
与载台结合固定的基板,基板上包括有容纳拉力连杆的夹持槽,以及
对称穿设于夹持槽两对侧壁上用于夹紧拉力连杆的夹紧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拉力连杆装配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有用以将轴承与拉力连杆上的轴承孔对准的视觉对位装置,所述视觉对位装置的对位镜头位于载台与转换机构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天新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天新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3347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振镜安装机构及激光加工设备
- 下一篇:水下触觉传感器和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