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1,3-环己二甲胺的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28693.6 | 申请日: | 202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98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杨洋;刘运海;王磊;丁可;宋延方;李凤闯;陈永;蒋玉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09/48 | 分类号: | C07C209/48;C07C211/18;C07C253/10;C07C255/46;C07C45/58;C07C49/603;B01J27/18;B01J37/03;B01J37/08;B01J23/755;B01J23/75;B01J29/00;B01J37/02;B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甲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3‑环己二甲胺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环氧环己烷异构脱氢:使环氧环己烷在异构脱氢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环己烯酮;2)环己烯酮与氢氰酸加成:使环己烯酮在氢氰酸与碱性加成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1,3‑二氰基‑1‑环己醇;3)1,3‑二氰基‑1‑环己醇脱水加氢:将得到的1,3‑二氰基‑1‑环己醇在氢气和加氢催化剂存在下,进行脱水加氢,生成1,3‑环己二甲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收率高,总收率≥90%;反应条件温和,适合于工业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工艺,尤其涉及一种1,3-环己二甲胺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1,3-环己二甲胺(1,3-BAC)在环氧树脂的固化剂、聚氨酯中间体和防腐防锈剂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目前其国际生产技术仅掌握在三菱瓦斯、巴斯夫等少数几家公司手中,严重制约了产品应用。按照使用原料分类,1,3-BAC的制备方法分为IPN(间苯二甲腈)法和MXDA(间苯二甲胺)法。
IPN法生产1,3-BAC的文献技术如US5371293A、US4070399A、US3998881A所示,分别采用不同的负载型催化剂进行制备,但普遍具有选择性较差的缺点。MXDA法生产1,3-BAC的文献技术如EP0703213B1、US4181680A所示,但通过MXDA法生产1,3-BAC的成本过高,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原料来源广泛、反应条件温和的新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3-环己二甲胺的制备工艺。该工艺原料廉价易得,对环境污染小、成本低,且工艺中不涉及易造成安全隐患的原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1,3-环己二甲胺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环氧环己烷异构脱氢:使式I所示的环氧环己烷在异构脱氢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式II所示的环己烯酮;
2)环己烯酮与氢氰酸加成:使环己烯酮在氢氰酸与碱性加成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式III所示的1,3-二氰基-1-环己醇;
3)1,3-二氰基-1-环己醇脱水加氢:将得到的1,3-二氰基-1-环己醇在氢气和加氢催化剂存在下,进行脱水加氢,生成式IV所示的1,3-环己二甲胺。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异构脱氢催化剂为磷酸锂复合改性的铜基催化剂;
优选地,异构脱氢催化剂中磷酸锂的质量含量0.1~60%,优选5~25%,更优选10~20%,基于催化剂总量计;
优选地,异构脱氢催化剂通过如下共沉淀法制备得到:
先配制磷酸钠水溶液(质量浓度例如0.01~1mol/L,进一步0.2~0.5mol/L)和氯化锂水溶液(质量浓度例如0.05~2mol/L,进一步0.5~1.5mol/L),然后将铜基催化剂粉末置入到磷酸钠水溶液中,充分摇匀后,置入水浴恒温振荡器中处理10~24h,期间保持水浴温度在50~80℃,优选约70℃左右,震荡速率为例如130~140r/min。然后保持该温度并继续震荡,滴加氯化锂水溶液(氯化锂与磷酸钠的摩尔比为2~4:1,进一步优选3.01~3.05:1),控制滴加速度使在一定时间内加完(如l~5h),滴加过程中,在此温度继续震荡一定时间(如5~10h),过滤,所得样品置于浓氨水中,充分摇匀后,置入水浴恒温振荡器中处理5~10h,期间保持水浴温度在20~40℃,优选约30℃左右,震荡速率为例如130~140r/min。过滤,所得样品在常温下用去离子水洗涤3~5次后,再在100-150℃,优选约120℃下经过干燥后,然后在300~400℃,例如320℃下焙烧5~18小时,优选约8h,造粒成形,得到异构加氢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未经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286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